内史的拼音、解释、组词

内史的简介:

nèi/nà shǐ
1.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 2.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师。汉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官名。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隋始废。 4.官名。隋文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隋炀帝改为内书省。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后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5.古政区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职官名:(1)周礼春官之属,掌爵、禄、废、置、杀、生、予、夺之法;隋代改中书内史令。民国初年,总统府亦尝设内史,掌函牍。(2)秦时设置,治理京师之地。汉官亦承此制。《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内史。」(3)汉代称诸侯之官,掌治国人。《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申公传》:「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又汉代山陵,哀策流文,周丧盛姬,内史执策。」

内史》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指的是掌管宫廷事务、内廷政务或负责国家重要文书工作的官员。以下是对“内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详细解释,并提供五个例句:

不同时期对"内史"的解释

  1. 周朝内史是西周王室的重要官职之一,主要负责记录国王命令、起草和保存国家重要文件。
  2. 秦汉:秦代设为九卿之一,在中央政府中地位显赫。到了汉代,“内史”多指地方郡级的高级官员,如京兆尹、河南尹等职位。
  3. 魏晋南北朝:在此时期,内史成为了郡一级行政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负责管理本地区政务及司法事务。
  4. 唐朝:唐代设“内史省”,隶属于中央,主要处理机密文书和皇室事务。后改称为“中书省”或“门下省”。

造句

  1. 西周时期,内史李将军忠实地记录了每一个国王的旨意。
  2. 在秦始皇时代,担任内史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耀职位。
  3. 汉朝时,京兆尹作为内史,负责管理整个地区的行政事务。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郡级的内史拥有极高的权力和影响力。
  5. 唐代中书省的长官被称为内史,参与了国家重要政策的制定。

通过以上解释与例句,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内史”这一古代官职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不同朝代中的职责变化。

分词解释

nèi,nà

1 里面,与“外”相对:~部。~外。~定。~地。~阁。~行(háng )。~涵。2 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人。~亲。~弟。3 亲近:~君子而外小人。

shǐ

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通~。断代~。近代~。世界~。文学~。~诗。~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坛。~评。~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不绝书。2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内~。3 古代官职:刺~。御~。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