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者的拼音、解释、组词

兀者的简介:

wù zhě
1.断去一足的人。 2.金元两代对松花江下游直到黑龙江下游及精奇里江南北﹑乌苏里江东西从事渔猎和采集的许多不同族属部落的泛称。兀者以捕捉貂﹑鼠﹑水獭﹑海豹﹑鹰鹘等为生﹐养狗驾拖床﹐善造船。元设"管兀者吉烈迷万户府"进行统辖。明代习称为野人女直。清代有各种以"窝集"命名的部落﹐即指兀者。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瘸腿的人。《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词语《兀者》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为少见,它通常指的是“独坐的人”或“独自坐着的人”,有时也用来形容一个人孤零零地坐着,没有他人相伴的情形。其含义主要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情感表达。

详细解释:

  • :形容词,表示某种状态或姿态。
  • :助词,用于指代人、物等。

结合这两部分来看,《兀者》可以理解为一个独自坐着的人,或者是一个孤零零地站立着或坐着的形象。这种表达方式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用来刻画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或情绪。

造句:

  1. 风吹起花瓣,落花纷飞,只见一位兀者独坐于古桥之上,似乎在思考人生的意义。
  2. 兀者倚靠在老槐树下,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仿佛整个世界与他无关。
  3. 深夜的公园里,一名兀者独自坐在长椅上,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虫鸣声打破了这份静谧。
  4. 在那座古旧的庙宇中,有一位兀者静坐于蒲团之上,面带微笑地望着眼前不停旋转的转经筒。
  5. 冬日黄昏,一位兀者站在雪地里,背影孤独而挺拔,仿佛与整个世界隔离。

通过这些句子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兀者”所蕴含的情感和画面感。

分词解释

1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鹫。“蜀山~,阿房出。”2 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3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那。~的(dì)(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

zhě

1 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读~。作~。二~必居其一。来~。2 助词,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陈胜~,阳城人也。3 这,此(多用在古诗词曲中):~个。~回。~番。~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