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1886-1975)的拼音、解释、组词
董必武(1886-1975)的简介:
dǒng bì wǔ (1886-1975)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11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曾任中共汉口地方委员会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院长、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南方局常委,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抗战胜利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南方局书记,参与领导重庆、南京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11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曾任中共汉口地方委员会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院长、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南方局常委,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抗战胜利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南方局书记,参与领导重庆、南京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
- AI解释
词语《董必武(1886-1975)》是对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之一董必武先生的介绍。董必武,字用威,原名贤琮、晚晴,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杰出的政治家、法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详细解释
- 1886:董必武出生于清朝末年。
- 1975:他于1975年去世,在那个时代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时期。
- 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参加了党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活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要职,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 杰出的政治家、法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政治、法律以及社会事务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造句
- 董必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领导和智慧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在改革开放初期,董必武提出的许多重要法律意见为中国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 每当提及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时,人们都不会忘记杰出的政治家董必武的名字。
- 董必武曾经说过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成为共产党干部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
- 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像董必武这样的革命先驱的奋斗和牺牲。
分词解释
董
dǒng
1 监督管理:~统。~督。~正(督察纠正)。~理。~事(某些企业、学校的资产所有者推举出来代表自己监督和主持业务的人)。~其成。2 正:“余将~道而不豫兮”。3 深藏:“年六十已上,气当大~”。4 姓。
必
bì
1 一定:~定。~然。~须(一定要)。~需(不可少的)。势~。未~。事~躬亲。2 决定,肯定:“深念远虑兮,胜乃可~”。3 固执:“毋意,毋~”。4 果真,假使:“王~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武
wǔ
1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装。~器。~警。~林。~坛。~生。~旦。~丑。~净。~举。2 勇猛,猛烈:英~。威~。~断。~士。~夫。3 半步,泛指脚步:步~。踵~。行(xíng )不数~。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