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二五而不知十的拼音、解释、组词
识二五而不知十的简介:
shí èr wǔ ér bù zhī shí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 AI解释
词语“识二五而不知十”出自中国古典寓言故事,意在比喻那些人聪明或理解能力强于常人,但在一些重要或关键的问题上却常常出现失误,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此成语强调的是对知识和问题理解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性。
解释
- 识二五而不知十:这里的“二五”指简单的算术运算,“十”是指相对复杂的情况或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某人在简单的问题上可以轻松应对(如2+5=7),但在稍复杂一点的问题上却表现不佳。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中欠缺应用能力的人。
造句
- 虽然他数学成绩优异,但是识二五而不知十,在实际操作中总是出错。
- 他在工作上的问题多是由于只看到表面现象,识二五而不知十,未能深入分析根本原因。
- 别看他平时读书不少,但论起做事来却常常识二五而不知十,让人觉得有些失望。
- 做项目管理时要全面考虑,不能只是简单地算术式思维,否则容易出现识二五而不知十的情况。
- 他这次失败的教训就是识二五而不知十,只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未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分词解释
识
shí,zhì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二
èr
1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独一无~。3 两样,别的:~话。不~价。
五
wǔ
1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彩。~官。~谷。~金。~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行(指金、木、水、火、土)。~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脏(指心、肝、脾、肺、肾)。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而
ér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从……到……):从上而下。
不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知
zhī,zhì
1 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2 使知道:通~。~照。3 学识,学问:~识,求~。无~。4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 彼此了解:相~。~音。~近。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十
shí
1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2 表示多、久:~室九空。3 表示达到顶点:~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