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楯的拼音、解释、组词

掷楯的简介:

zhì shǔn/dùn
1.《后汉书.逸民传.蓬萌》:"家贫﹐给事县为亭长。时尉行过亭﹐萌候迎拜谒﹐既而掷楯叹曰:'大丈夫安能为人役哉!'遂去之长安学﹐通《春秋经》。"李贤注:"亭长主捕盗贼﹐故执楯也。"后以"掷楯"为舍弃微职﹐重新就学的典故。

  • AI解释

掷楯》是古代军事术语,出自中国古代兵法典籍《孙子兵法》,具体在《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有所提及。这里的“楯”是指盾牌,“掷楯”则是一种战术策略,即在战斗中将沉重的盾牌作为投掷武器使用,利用其重量和力量来对敌人造成伤害或干扰敌人的阵型。

详细解释

  • 背景:《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孙武所著,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书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战争策略、战术运用的原则。
  • 掷楯的用法:在古代战场上,士兵们不仅携带刀剑等近身武器,还常常会携带盾牌作为防御装备。但《孙子兵法》中提到,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将沉重的盾牌作为投掷武器使用。当敌我双方陷入混战或需要迅速改变阵型时,一些轻装上阵的士兵可以通过投掷盾牌来打击敌人、掩护友军或者破坏对方阵形。
  • 战术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不携带太多负担的情况下增加战场上的攻击手段和灵活性。

造句

  1. 在古代战争中,将领们常常会采用各种巧妙的战术,比如《掷楯》等策略来取得胜利。
  2. 根据孙武在《孙子兵法》中的教导,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将沉重的盾牌作为投掷武器使用,即“掷楯”。
  3. 为了打破敌人的密集阵型,我方将领决定采用“掷楯”的战术。
  4. 在激烈的战斗中,一名士兵机智地捡起一个敌人的沉重盾牌并投向敌人,成功击退了对方的攻势。
  5. 历史上许多著名战役中都曾用过类似的战术,例如“掷楯”,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打击敌人。

需要注意的是,“掷楯”这一术语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并不广泛,并且并非一个标准的成语或词汇。上述解释和造句基于古代兵法的理解进行了合理的扩展和应用。

分词解释

zhì

1 扔,投,抛:投~。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