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制的拼音、解释、组词

米制的简介:

mǐ zhì
1.即国际公制。旧名米突制。为法国于十八世纪末所首创。1875年,法﹑德﹑美﹑俄等十七国在巴黎签订米突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制度。我国国务院于1959年6月公布,确定米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单位。米制的几个主要单位规定如下:(1) 长度主单位为米,代号m,国际计量局内的铂铱合金制成的标准米尺在0°C时两端标线间的距离,约等于通过巴黎的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2)质量主单位为千克(公斤),代号kg,为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内的铂铱合金制成的标准砝码的质量。(3)容量主单位为升,代号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西元一七九五年法国所采用的度量衡制度。长度单位为公分,重量单位为克。米制皆用十进位,计算方便。自法国颁布后,我国于民国十八年采用此制。也称为「公制」。

词语《米制》的详细解释

米制(Métrique):

  • 定义与背景: 米制是一种基于十进制系统的度量衡制度,起源于18世纪法国。它最初是为了解决各国长度、质量等标准不一致的问题而建立的。

  • 发展历程

  • 起源与早期阶段(1790年代):米制于1790年在法国被提出,并经过科学计算和实验,最终在1795年确定了基本单位“米”。
  • 国际标准确立(1875年):1875年,《米制公约》签订,确立了米制为全球度量衡的基准系统之一。
  • 普及与推广:自20世纪初开始,随着各国对统一计量单位的需求增加,以及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米制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 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米(m)为长度的基本单位; 千克(kg)为质量的基本单位; 安培(A)为电流的基本单位; 开尔文(K)为温度的基本单位; 坎德拉(cd)为发光强度的基本单位。

  • 特点与优势

  • 统一性和简洁性:基于十进制的计算方便,适合国际交流和科学研究。
  • 科学精确性:通过物理常数定义基本单位,确保了其长期稳定不变。
  • 普遍适用性: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中的度量需求。

5个造句

  1. 这个公司的产品采用了米制标准进行生产,使得它更容易与国际客户合作。
  2. 在实验室里,科学家们使用米制单位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学校教育中普遍教授米制系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4. 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商品规格大多以米制为标准,这简化了国际间的交易流程。
  5. 测量仪器和工具制造商广泛采用米制设计,能够提供更精确、更一致的计量结果。

分词解释

1 谷类或其他植物的子实去了皮的名称:小~。大~。稻~。~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价昂贵,生活困难)。2 国际长度单位(旧称“公尺”“米突”),一米等于三市尺。3 姓。

zhì

1 规定:因地~宜。~定。~式。~宪。2 限定,约束,管束:~止。~裁。专~。~约。抵~。节~。~动。~海权。3 法规,制度:民主集中~。公有~。4 造,作:~造。~做。~品。~图。~革。~版。如法炮(páo )~。5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钱(中国明、清两代称本朝的铜钱)。~服。6 古代帝王的命令:~诰。7 古代父母死亡守丧;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