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的拼音、解释、组词
中书的简介:
zhōnɡ shū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汉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晋庾亮《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复以臣领中书。"隋唐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 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隋﹑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明清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 4.官署名。唐代的中书省﹑宋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汉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晋庾亮《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复以臣领中书。"隋唐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 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隋﹑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明清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 4.官署名。唐代的中书省﹑宋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宫中所藏的书籍。《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孔安国传》:「成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征,以中书校之,非是。」《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
2. 中书令的简称。参见「中书令」条。
3. 中书舍人的简称。参见「中书舍人」条。
4. 中书省的简称。参见「中书省」条。
5. 宋代的政事堂。宋.叶少蕴《石林诗话.卷中》:「文潞公在枢府,尝一日过中书,与荆公行至题下,特迟留诵诗。」
《中书》这个词在古代中国主要指的是一个官职名称,特指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机构——中书省。它是三省六部制下的一个重要部门之一,在隋唐时期最为兴盛和重要。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中书省的设立起源于北魏时期,后来经过隋朝、唐朝的发展,成为国家最高决策机关之一。
- 职能作用:负责起草皇帝诏令、主持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等,是皇帝直接领导下的重要中枢机构。
- 官职与人员构成:中书省的重要官员包括中书令(首长)、侍中、中书舍人等。这些职位主要由皇帝亲信及有才华的文臣担任。
造句
- 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通过中书省下达政令。
- 韩愈在《上窦相公第二书》中提到:“今之中书,古之朝堂也。”
- 大宋年间,许多文人才子都梦想能够进入中书省任职。
- 宋仁宗时期,范仲淹曾因建议改革遭到中书省官员反对。
- 明代废除了中书省制度后,在内阁下设“内阁中书”,作为辅助机构继续处理一些事务。
分词解释
中
zhōng,zhòng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5 特指“中国”:~式。~文。6 适于,合于:~看。
书
shū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信。~札。~简。~函。3 文件:证~。说明~。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6 字体:草~。隶~。楷~。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