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的拼音、解释、组词

会试的简介:

huì/kuài shì
明清两代各省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科举制度,乡试第二年会集各省举人于京师应试,称为「会试」。《明史.卷七○.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在明清两代被称为“乡试”之后进行的考试,是应考者向朝廷展示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详细解释:

  1. 概念会试是指在清代、明代等朝代实行的科举制度中的中央级考试,通常每年春季举行一次。
  2. 参与对象:参加过乡试(即地方级别的选拔性考试)且通过的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通过会试后,考生将被授予“贡士”身份,并有机会进入殿试,争夺状元、榜眼和探花等荣誉。
  3. 意义会试是科举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手段。通过会试的考生将被推荐给朝廷,参与更高级别的考试——殿试。

造句:

  1. 明朝年间,张三经过乡试后,又顺利通过了会试,成为了贡士。
  2. 李四在参加会试时表现优异,最终得到了举人的称号,名声大噪。
  3. 赵五自幼立志科举入仕,在会试中表现出色,成为朝廷重臣之一。
  4. 王六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多次参加会试,终于功成名就。
  5. 陈七在乡试和会试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最终在殿试中摘得桂冠。

分词解释

huì,kuài

1 聚合,合在一起:~合。~审。~话。2 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议。开~。3 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都(dū)~。省~。4 彼此见面:~面。~见。5 付钱:~账。~钞。6 理解,领悟,懂:~心,体~。7 能,善于:~游泳。~英语。8 机会,时机,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机~难得。9 一定,应当:长风破浪~有时。10 恰好,正好:~天大雨。11 一小段时间:~会儿。

shì

1 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做:~车。~图。~航。~问。尝~。~金石。2 考,测验:~场。~卷。~题。笔~。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