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施坦主义的拼音、解释、组词

伯恩施坦主义的简介:

bó ēn shī tǎn zhǔ yì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思潮。伯恩施坦主张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修正”,以反对马克思主义。后人们也把它称为修正主义。

  • AI解释

伯恩施坦主义》是列宁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人加米涅夫和托洛茨基等人观点的一种批判性的称呼。这一术语源于德国社会主义者伯恩施坦(H. Bernstein)的思想,他提出了一种修正主义的观点,认为可以逐渐改革资本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非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现有制度。

在列宁看来,伯恩施坦主义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和背叛,表现为放弃阶级斗争的概念、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以及过分强调经济改革而忽视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伯恩施坦主义被视为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当时被看作是对工人运动领导权的挑战。

造句

  1. 在讨论中,列宁严厉批评了伯恩施坦主义,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背叛。
  2. 尽管伯恩施坦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西方国家的社会党,但它并未能彻底改变这些国家的基本社会结构。
  3. 加米涅夫和托洛茨基的立场接近伯恩施坦主义,他们主张通过妥协而非革命来实现社会主义目标。
  4. 列宁指出,伯恩施坦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它忽视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
  5. 在十月革命之前,伯恩施坦主义在日本和中国也引发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共鸣,但最终这些思想没有改变两国的社会基础。

通过上述造句可以看出,《伯恩施坦主义》这一概念更多地被用来描述一种理论或实践上的立场和观点,而非具体的行为事件。

分词解释

bó,bǎi,bà

1 兄弟排行次序:~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2 父亲的哥哥:~~。~父。~母。3 对父辈戚友的尊称:老~。世~。4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爵。5 旧时对文章、道德足为表率者的尊称:“海内文章~”。6 姓。

ēn

1 好处,深厚的情谊:~爱。~赐。~宠(指帝王对臣下的优遇和宠幸)。~德。~典。~惠。~仇。感~。开~。

shī

1 实行:~工。~政。设~。~展。~教(jiào )。~为(wéi)。~威。实~。措~(办法)。发号~令。2 用上,加工:~肥。~粉。3 给予:~礼。~诊。~恩。4 姓。

tǎn

1 宽而平:平~。~荡。~直(a.平坦笔直;b.坦率)。~途。2 心地平静,没有隐瞒:~白。~然。~挚。~诚。~率(shuài )。3 “坦腹”的简称,指女婿:~床。令~。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 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