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案的拼音、解释、组词
欹案的简介:
qī àn
1.即懒架。读书时用来托书的架。南朝梁刘孝绰《<昭明太子集>》:"临书幌而不休﹐对欹案而忘怠。"元陆友《研北杂志》卷下:"曹公作欹案﹐卧视书﹐周美成又谓之倚书床。"一说为卧具的一种﹐如今之躺椅。参见"欹床"。 2.斜靠床椅。 3.谓披览。
1.即懒架。读书时用来托书的架。南朝梁刘孝绰《<昭明太子集>》:"临书幌而不休﹐对欹案而忘怠。"元陆友《研北杂志》卷下:"曹公作欹案﹐卧视书﹐周美成又谓之倚书床。"一说为卧具的一种﹐如今之躺椅。参见"欹床"。 2.斜靠床椅。 3.谓披览。
- AI解释
《欹案》一词在古代文献中较少单独出现,但从其构成来看,“欹”意为倾斜、歪斜,“案”则是指桌子或几案。因此,《欹案》一般是指倾斜摆放的桌子或几案。
详细解释:
- “欹”:意为倾斜或者偏斜的状态。
- “案”:指的是放置书籍、文具等物品的工作台或是桌面,通常较平坦且稳定。
- 因此,“欹案”可以理解为一种非标准的摆放状态,即桌子不是竖直或水平放置,而是呈某种角度倾斜。
造句:
- 为了营造一种独特的书房氛围,他特意在书桌上摆了一本旧书,让整个桌面显得有些“欹”,增添了几分文艺气息。
- 艺术家张三总是喜欢在他工作的时候,把画架斜靠在一个不完全水平的桌子上,这样更方便地捕捉到不同角度的画面。
- 古人用“欹案”来书写或绘画时,有时会借助这种非对称的角度带来灵感与趣味。
- 在书房里,摆放一张欹案不仅可以作为装饰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还能让人在工作时感受到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
- 书房内的这张古色古香的欹案,不仅承载了文人墨客的书写之乐,还见证了时间的流转与文化的传承。
这些句子展示了“欹案”的使用情景和可能带来的视觉效果或情感体验。
分词解释
案
àn
1 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子。~板。书~。条~。拍~而起。2 提出计划、方法和建议的文件或记录:档~。备~。议~。提~。方~。有~可查。~卷。~牍。3 事件,特指涉及法律问题的事件:惨~。血~。~件。~例。~犯。破~。4 古代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举~齐眉(形容夫妻相敬)。5 同“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