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和谈的拼音、解释、组词
南北和谈的简介:
nán/nā běi/bèi hé/hè/huó/huò/hú tán
①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南方革命军代表和北洋军阀袁世凯代表在上海举行和谈。革命军提出废除清政府、确立共和政体等条件;北洋军阀方面提出停战、清帝退位、举袁世凯为大总统三项条件。在袁的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下,南方接受了三项条件。②1917年北洋军阀废弃国会和临时约法,赶走总统黎元洪。孙中山在南方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后遭排挤,军政府被南方军阀控制。1919年2月,北洋政府代表和南方军政府代表在上海和谈,但未达成协议。
①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南方革命军代表和北洋军阀袁世凯代表在上海举行和谈。革命军提出废除清政府、确立共和政体等条件;北洋军阀方面提出停战、清帝退位、举袁世凯为大总统三项条件。在袁的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下,南方接受了三项条件。②1917年北洋军阀废弃国会和临时约法,赶走总统黎元洪。孙中山在南方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后遭排挤,军政府被南方军阀控制。1919年2月,北洋政府代表和南方军政府代表在上海和谈,但未达成协议。
- AI解释
词语解释
南北和谈:
-
定义:“南北和谈”通常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南方政权与北方政权之间进行的政治对话、谈判或协商。这种称呼有时用来描述不同势力之间的和平交流,尤其是在分裂时期,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宋金对峙等历史阶段。
-
背景:在中国古代,由于地理、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国家往往会出现分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南方和北方的不同政权为了减少战争,实现和平共处或统一目的,可能会展开多次正式或非正式的和谈活动。
造句
- 在三国时代末期,蜀汉与东吴为了共同抵御强大的曹操势力,进行了多次南北和谈。
- 宋金对峙期间,双方多次派遣使者进行南北和谈以探索和平共存的可能性。
-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宋、齐等小国为了联合抵抗北方的北魏侵袭而进行了几次重要的南北和谈会议。
- 东晋时期,为了加强江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朝廷曾与北方的各少数民族政权进行过几轮南北和谈。
- 在晚清时期,面对外敌入侵,南方与北方的士绅共同呼吁并推动了多次南北和谈,希望能够通过协商解决国家面临的危机。
这些造句旨在帮助理解“南北和谈”这一词语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运用。
分词解释
南
nán,nā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北。~方。~面。~国(指中国南部)。~陲(南部边疆)。~极。~半球。2 姓。
北
běi,bèi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方。~辰(古书指北极星)。~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国(指中国北部)。2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
和
hé,hè,huó,huò,hú
1 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2 平静: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3 平息争端:讲~。~约。~议。~亲。4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是四。5 连带:~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6 连词,跟,同:我~老师打球。7 介词,向,对:我~老师请教。8 指日本国:~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9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棋。~局。10 姓。
谈
tán
1 说,对话:~天。~心。~论。~话。~判。~吐。恳~。洽~。漫~。~笑风生。2 言论,听说的话:笑~。无稽之~。传为美~。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