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贡生的拼音、解释、组词

副贡生的简介:

fù/pì gòng shēng
1.乡试中副榜录取的,入国子监,称副贡生。

  • AI解释

词语解释

副贡生

  • 含义: 副贡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官职或称谓。它是在秀才和举人之间的一个等级,是通过地方乡试取得一定成绩被选拔出来的人,但未能成为正式的举人。
  • 地位与职能: 在科举体系中,副贡生的地位低于举人(正贡),高于秀才。他们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如会试等,但在一些情况下,他们的官职待遇可能较为有限。
  • 选拔途径: 副贡生主要通过地方乡试中的排名来确定,通常需要在乡试中达到一定的分数线或排名位置。
  • 历史背景: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之一,从隋朝开始至清朝结束。副贡生作为科举体系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规定和地位。

造句

  1. 在那个年代,很多有志青年都梦想成为秀才、举人甚至状元,但也有不少人在乡试中获得“副贡生”的称号。
  2. 尽管没有成为正式的举人,张三还是以副贡生的身份参加了会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声望。
  3. 副贡生虽然在科举体系中的地位不如正贡生显赫,但他们的努力仍然值得尊敬,并且有资格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
  4. 虽然他只是副贡生,但他凭借着勤奋好学,在地方官府得到了一定的信任和支持。
  5. 在那个科举时代,不少读书人即使未能成为举人或进士,也能通过“副贡生”的身份获得一些仕途上的机遇。

分词解释

fù,pì

1 第二位的,辅助的,区别于“正”、“主”:~职。~手。~官。~使。2 附带的,次要的:~业。~品。~食。~刊。~歌。~产品。~作用。3 相配,相称(chèn ):名实相~。其实难~。4 量词(a.一组或一套,如“一~手套”,“全~武装”;b.指态度,如“一~笑脸”)。

gòng

1 献东西给上级,古代臣下或属国把物品进献给帝王:进~。纳~。~献。~品。~赋。2 封建时代给朝廷荐举人才:~生(指经科举考试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举。3 姓。

shēng

1 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诞~。滋~。~长。2 造出:~产。3 活的,有活力的:~存。~命。~物。~机。出~入死。舍~取义。4 有生命的东西的简称:众~。丧~。卫~。5 生活,维持生活的:~计。~意。6 整个生活阶段:一~。平~。今~。7 发出,起动:~病。~气。~效。~花之笔。谈笑风~。8 使燃料燃烧起来:~火。9 植物果实不成熟:~瓜。10 未经烧煮或未烧煮熟的:~饭。~水。11 不熟悉的,不常见的:~疏。~客。~字。陌~。12 不熟练的:~手。13 未经炼制的。~铁。14 硬:态度~硬。~吞活剥。15 甚,深:~怕。~疼。16 正在学习的人:学~。门~。17 有学问或有专业知识的人:儒~。医~。18 传统戏剧里扮演男子的角色:小~。老~。武~。19 词尾:好~休养。2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