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义的拼音、解释、组词

利他主义的简介:

lì tā zhǔ yì
一种道德原则和道德理论。历史上有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两种形式。前者主张把仁爱心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标准,要求人们无私地去利他人。后者认为人都以追求私利作为行为的出发点,但人又有利他人的本能,使人以利他人和社会作为行为的目标,但最终的结果则使个人利益得以实现。是利己主义的另一种表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以创造他人幸福为目的的行为,进而追求他人或全体社会利益为目标的主张。由法国实证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首倡。

利他主义(Lìtāzhǔyì)是一个哲学和社会学概念,指的是个体或群体的行为不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还主动地帮助他人、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并希望通过这种行为促进更广泛的社会福祉。利他主义者认为,个人的价值和幸福与对他人的贡献和服务密切相关,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牺牲自己的利益也是值得的。

详细解释: - 动机方面:利他主义强调无私奉献的精神,即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往往是为了帮助他人而进行的,并不完全基于自我利益。 - 社会影响:它不仅关注个人行为对他人产生的正面影响,还探讨这种行为如何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在更大范围内,鼓励和推广利他主义可以提升整体的社会道德水平。 - 理论基础:涉及到心理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关于利他主义的观点和解释。

造句

  1. 小李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这种行为体现了明显的利他主义精神。
  2. 在公司的慈善活动中,张经理不仅积极参与,还动员员工加入进来,这展现了他对利他主义的积极践行。
  3. 虽然这次捐款会让个人财务状况有所减少,但他认为帮助更多需要的人比自己享受更重要,这是典型的利他主义思想。
  4. 为了改善当地的环境问题,王教授发起了一项环保活动,并组织学生一起参与,他的行动体现了深刻的利他主义理念。
  5. 每逢节假日,他们都会自发地去养老院做义工,他们的行为充分展现了浓厚的利他主义精神。

通过这些造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利他主义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和重要性。

分词解释

1 好处,与“害”“弊”相对:~弊。~害。~益。~令智昏。兴~除弊。2 使顺利、得到好处:~己。~用厚生(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生活优厚富裕起来)。3 与愿望相符合:吉~。顺~。4 刀口快,针尖锐,与“钝”相对:~刃。~刀。~剑。~落。~口巧辩。5 从事生产、交易、货款、储蓄所得超过本钱的收获:~息。~率(lǜ)。一本万~。6 姓。

1 称你、我以外的第三人,一般指男性,有时泛指,不分性别:~们(可包括男性和女性)。~杀。2 别的,另外的:~人。~日。~乡。~山之石,可以攻玉。其~。3 虚指:睡~一觉。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 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