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处的拼音、解释、组词
十二处的简介:
shí èr chǔ/chù
1.旧译"十二入"。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谓根尘相互涉入而能产生知觉,如眼根与色尘涉入而产生眼识。
1.旧译"十二入"。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谓根尘相互涉入而能产生知觉,如眼根与色尘涉入而产生眼识。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佛教用语。梵语dvādaśāyatana的意译。佛教将六种心识的内在基础和对象共分成十二类。六种心识的内在基础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谓之六根或六入或六处。认识对象有:色、声、香、味、触、法,谓之六尘或六境。处是生长门之意。因为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根和尘相结合而生,故称为「十二处」。《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苦非蕴,十二处非真实。」
在汉语中,“十二处”这个词语通常出现在佛教用语或相关文献中,指的是十二种感知的场所,是构成我们认知世界的基本要素。在中国传统佛学中,它属于“十二入”的范畴,与“六根、六尘”一起构成了佛教八识理论的一部分。“十二处”具体指:
- 色处:外在的物质现象。
- 音声处:声音。
- 香处:气味。
- 味处:味道。
- 触处:触觉。
- 不动处或地处:物理层面的空间位置、固定性,即“不动”本身。
- 空处:指空间的空旷状态。
- 识处:意识或认知活动。
- 意处:思维或意念活动。
- 视处:视觉相关。
- 嗅处:嗅觉相关。
- 想处:想象、记忆相关的心理活动。
在《大乘五蕴论》中,有详细论述十二处的定义和它们与六根、六尘之间的关系。通常,“十二处”是探讨认识过程如何通过感觉器官(六根)与外界刺激物(六尘)相互作用形成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以下是五个包含“十二处”的句子造句示例:
- 在《大乘五蕴论》中提到的十二处理论,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佛教的认识论。
- 他仔细研究了有关佛学中的十二处,希望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哲学思想背后的含义。
- 每个人都是通过这十二种不同的感知方式来体验这个世界的多样性。
- 在讨论心理活动时,心理学家常常会提到六根和十二处的概念以帮助解释感知过程。
- 佛教徒们常通过理解十二处的理论来减少对外界事物的执着,进而达到心灵的宁静。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