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处的拼音、解释、组词

十二处的简介:

shí èr chǔ/chù
1.旧译"十二入"。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谓根尘相互涉入而能产生知觉,如眼根与色尘涉入而产生眼识。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佛教用语。梵语dvādaśāyatana的意译。佛教将六种心识的内在基础和对象共分成十二类。六种心识的内在基础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谓之六根或六入或六处。认识对象有:色、声、香、味、触、法,谓之六尘或六境。处是生长门之意。因为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根和尘相结合而生,故称为「十二处」。《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苦非蕴,十二处非真实。」

在汉语中,“十二处”这个词语通常出现在佛教用语或相关文献中,指的是十二种感知的场所,是构成我们认知世界的基本要素。在中国传统佛学中,它属于“十二入”的范畴,与“六根、六尘”一起构成了佛教八识理论的一部分。“十二处”具体指:

  1. 色处:外在的物质现象。
  2. 音声处:声音。
  3. 香处:气味。
  4. 味处:味道。
  5. 触处:触觉。
  6. 不动处或地处:物理层面的空间位置、固定性,即“不动”本身。
  7. 空处:指空间的空旷状态。
  8. 识处:意识或认知活动。
  9. 意处:思维或意念活动。
  10. 视处:视觉相关。
  11. 嗅处:嗅觉相关。
  12. 想处:想象、记忆相关的心理活动。

在《大乘五蕴论》中,有详细论述十二处的定义和它们与六根、六尘之间的关系。通常,“十二处”是探讨认识过程如何通过感觉器官(六根)与外界刺激物(六尘)相互作用形成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以下是五个包含“十二处”的句子造句示例:

  1. 在《大乘五蕴论》中提到的十二处理论,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佛教的认识论。
  2. 他仔细研究了有关佛学中的十二处,希望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哲学思想背后的含义。
  3. 每个人都是通过这十二种不同的感知方式来体验这个世界的多样性。
  4. 在讨论心理活动时,心理学家常常会提到六根和十二处的概念以帮助解释感知过程。
  5. 佛教徒们常通过理解十二处的理论来减少对外界事物的执着,进而达到心灵的宁静。

分词解释

shí

1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2 表示多、久:~室九空。3 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èr

1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独一无~。3 两样,别的:~话。不~价。

chǔ,chù

1 居住:穴居野~。2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3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4 决定,决断:~理。5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6 止,隐退:~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