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骇世的拼音、解释、组词
危言骇世的简介:
骇;震惊,害怕。故作惊人之语,使世人听了吃惊。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危言耸听」。见「危言耸听」条。
2. 此处所列为「危言耸听」之典源,提供参考。 ※#宋.吕祖谦〈馆职策〉(据《吕东莱先生文集.卷二》引)1>汉至文帝,宇内昌阜,烟火万里。仰视成康虽小歉,俯眎春秋战国以降,则既有余矣。「痛哭者一,流涕者二,长叹息者六」。贾谊之论,何其不与事俪2>也!意者危言骇世,姑一快3>胸中之愤耶!长沙之归,历变履险,动心忍性。少年之气,剥落向尽,固未易以故意,待谊是殆,必有所以而论者,或未之竟也。谊诚见文帝以如此之质,得如此之时,顾乃湛于卑陋,安于小成,爱之深、望之切,大声疾呼,几其一悟耳。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清.刘坤一〈复郭善臣书〉。 (2) 俪:文字成对偶、对仗的。顺遂、舒服。 (3) 快:顺遂、舒服。〔参考资料〕 清.刘坤一〈复郭善臣书〉(据《刘坤一遗集.书牍.卷一一》引)敌情既难逆料,麾下讵可刻离?万一有警,虽在宁得信,可以朝发夕至,而军情眴息千变,深恐各营散漫,贻误事机。兄与弟肝胆至交,何敢危词耸听,实缘军事日亟,不得不倚重龙骧,且自来责备之严每在贤者。前此钦奉上谕,十月皇太后六旬庆典,尚停点景诵经,臣下何敢不移孝作忠,以免为人指摘。用敢布其腹心,为此不情之请。可否俟防务稍松,再行回秣。
3. 此处所列为「危言耸听」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危言耸听」原作「危言骇世」。「危言耸听」是故意说些夸大、吓人的话,使听的人惊骇的意思。「危言」的「危」应当就是「危险」的意思。和《论语.宪问》所说的「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的意思不同。《论语》的「危言」是指「正直的言论」。在宋代吕祖谦〈馆职策〉中提到汉文帝时,国家承平,如果较之于「成康之治」也许不足,但是较之于春秋战国以降的政情,则绰绰有余了。但是在《汉书.卷四八.贾谊传》中,却提到贾谊上疏给文帝,奏章一开头就说:当今国事,可以令人痛哭者一,流涕者二,长叹息者六。从贾谊的奏章来看,似乎文帝时的朝政简直糟透了,根本不像史实告诉我们的。有人就认为贾谊是在「危言骇世,姑一快胸中之愤」,意思是说贾谊是在故作惊人之语,好痛快地抒发内心的愤闷。吕氏这篇文章是今天可以找到关于「危言耸听」较早的源头。
《危言骇世》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些言论惊世骇俗,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性。它也可以用来指那些言语大胆、尖锐甚至带有一定的批评或警示性质的话。
详细解释
- 危:危险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严厉”或“激进”。
- 言:说的话或者言论。
- 骇世:震惊世人,使世人感到惊讶和震撼。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具有强烈批判性、警示性甚至是颠覆性的言论。它强调的是这些言论能够对社会、思想等产生巨大冲击,从而引起广泛的注意或讨论。
造句
- 这位作家以其《危言骇世》的风格,在文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 在改革初期,许多大胆的提议被批评为危言骇世,但最终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 那位学者敢于发表危言骇世的观点,对传统的观念提出了挑战,令人耳目一新。
- 他的演讲充满了危言骇世的思想,让在场的人们陷入了沉思。
- 为了促进思想解放,我们应该鼓励更多人说出危言骇世的真话。
分词解释
wēi
1 不安全:~险。~殆。~言(a.故意说吓人的话;b.直言)。~难(nàn )。~如累(lěi )卵。2 损害:~害。~及。3 高的,陡的:~石。~樯。4 使人惊奇的:~言耸听。5 端正的,正直的:正襟~坐。“邦有道,~言~行”。6 指人临死:病~。垂~。7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8 姓。yán
1 讲,说:~说。~喻。~道。~欢。~情。~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2 说的话:~论。~辞(亦作“言词”)。语~。~语。~简意赅。3 汉语的字:五~诗。七~绝句。洋洋万~。4 语助词,无义:~归于好。“~告师氏,~告~归”。5 姓。hài
1 惊惧:~叹(惊叹)。~惧。~然。~人听闻。惊涛~浪。2 惊起,散。shì
1 一个时代,有时特指三十年:~代( ➊ 很多年代; ➋ 好几辈子)。~纪(指一百年)。流芳百~。2 一辈一辈相传的:~袭。~家( ➊ 封建社会中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 ➋ 《史记》中诸侯的传记)。3 人间,以与天上相区别:~上。~俗( ➊ 流俗; ➋ 非宗教的)。~故(➊处事待人圆滑,“故”读轻声; ➋ 处世经验)。~态炎凉。4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宇宙的一部分:~界。举~瞩目。公之于~。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