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的拼音、解释、组词
四渡赤水的简介:
sì dù chì shu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为争取战略主动于贵州、四川、云南三省边境地区进行的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拟北渡长江,到四川西北地区建立苏区。1月29日西渡赤水河,挺进至云南扎西(今威信)地区。蒋介石急忙增强长江防御。为争取主动,中央红军突然回师东进,于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河,再次攻占遵义,取得了长征后第一个大胜仗。为迷惑敌人,3月16日中央红军三渡赤水河,进入四川古蔺地区。蒋介石急忙调兵西追。中央红军突然折回向东,于3月2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为争取战略主动于贵州、四川、云南三省边境地区进行的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拟北渡长江,到四川西北地区建立苏区。1月29日西渡赤水河,挺进至云南扎西(今威信)地区。蒋介石急忙增强长江防御。为争取主动,中央红军突然回师东进,于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河,再次攻占遵义,取得了长征后第一个大胜仗。为迷惑敌人,3月16日中央红军三渡赤水河,进入四川古蔺地区。蒋介石急忙调兵西追。中央红军突然折回向东,于3月21
- AI解释
《四渡赤水》是描述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在贵州、四川、云南交界的赤水河流域进行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的一个历史概念。这一系列行动发生在1935年1月29日至3月中旬,期间红军通过四次穿越赤水河,成功地与国民党军队周旋并实现了战略转移,避免了可能的重围和消灭。
详细解释
- 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面临着日军的侵袭以及蒋介石的“围剿”。在这一背景下,中央红军被敌军逼迫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
- 过程:1935年,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利用了国民党军队指挥官之间的矛盾和疏忽,巧妙地在赤水河区域进行了四次渡河行动。这些行动包括但不限于智取土城、回师再渡赤水、渡过金沙江等关键步骤。
- 意义:这次军事行动不仅成功摆脱了敌军的重围,也为随后进入四川和最终北上陕甘新区打下了基础。
造句
- 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四渡赤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奇迹之一。
- 四渡赤水不仅是一场战斗,更是智慧与勇气的象征。
- 小说《红岩》中提到,革命先烈们始终铭记着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艰苦历程。
- 电影《遵义会议》中,有情节是专门讲述红军如何在四渡赤水中成功突围的故事。
- 四渡赤水的成功不仅在于军事策略,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团结与智慧。
通过这些句子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四渡赤水”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名称,它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
分词解释
四
sì
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渡
dù
1 横过水面:~船。~桥。~河。摆~。强~。远~重洋。2 由此到彼:~过难关。3 转手,移交:引~。4 过河的地方:~口。~头。
赤
chì
1 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血。~字。2 真诚,忠诚:~诚(极其真诚)。~忱。~子(纯洁无暇的初生婴儿,古代亦指百姓)。~胆忠心。3 空无所有:~手空拳。~地千里。4 裸露:~脚(光脚)。
水
shuǐ
1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稻。~滴石穿。~泄不通。2 河流:汉~。湘~。3 江河湖海的通称。~库。~利。~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可载舟。跋山涉~。依山傍~。4 液汁:~笔。墨~。5 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外~。肥~。6 指洗的次数:这衣服洗过两~了。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