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抢米风潮的拼音、解释、组词

长沙抢米风潮的简介:

cháng shā qiǎng mǐ fēng cháo
1910年春湖南滨湖各县水灾歉收,米价上涨,饥民涌入长沙,各家米店纷纷被抢。湖南巡抚下令镇压,民众被枪杀二十余人。数万民众愤怒捣毁巡抚衙门、银行、教堂等。外国军舰配合镇压,民众伤亡惨重。清政府后以罢免巡抚,出售平价米,平息了风潮。

  • AI解释

长沙抢米风潮》,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件,是指1926年10月24日,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后不久,湖南省会长沙发生了因抢购大米引发的群众性骚乱。此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不稳定、民生困苦以及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等问题。

详细解释

  • 背景:1926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进展和国民革命军迅速推进至长江以南地区,中国南方地区的粮食供应受到影响,尤其是大米这一主要粮食作物。由于运输线受到战事影响而中断或减缓,加之当时社会经济秩序尚未稳定,导致市场上的米价飞涨。
  • 事件经过:10月24日清晨,长沙的市民们开始排队购买政府发放的大米,但政府提供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加上谣言四起称“大米即将断供”,这引发了恐慌情绪。上午9时许,数千人涌入市场抢购,情况迅速失控。
  • 结果:由于混乱和挤踏,造成多人伤亡。该事件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一个缩影。

造句

  1. 这次长沙抢米风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困境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2. 历史上的长沙抢米风潮提醒我们,在特殊时期保持冷静、有序是非常重要的。
  3. 长沙抢米风潮中的混乱景象让人联想到当今疫情期间人们抢购口罩的情景,两者都揭示了在恐慌情绪下的非理性行为。
  4. 通过研究《长沙抢米风潮》的历史背景与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对民众心理的影响。
  5. 尽管发生在几十年前的长沙抢米风潮与现代的抢购现象性质不同,但两者都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稀缺资源时可能产生的行为反应。

分词解释

cháng,zhǎng

1 两端的距离:~度。2 长度大,与“短”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短。~空。~短句(词的别名)。~夜(➊漫长的黑夜;➋喻黑暗的日子)。~风破浪(喻志趣远大)。~歌代哭(以歌代哭)。3 优点,专精的技能:特~。专~。各有所~。4 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于写作。

shā,shà

1 非常细碎的石粒:~子。~石。风~。~尘。~砾(沙和碎石块)。~漠。~丘。~滩。~洲(江河里由泥沙淤积成的陆地)。~暴。~浴。~疗。~鸥(文学上指栖息岸边沙地的鸥一类的水鸟)。2 像沙的东西:~糖。豆~。~瓤。3 声音不清脆不响亮:~哑。4 姓。

qiāng,qiǎng,chēng

1 夺,硬拿:~劫。~夺。2 赶快,赶紧,争先:~先。~占。~购。~攻。3 刮,擦:磨剪子~菜刀。4 当面责备或讽刺:~白他一顿。

1 谷类或其他植物的子实去了皮的名称:小~。大~。稻~。~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价昂贵,生活困难)。2 国际长度单位(旧称“公尺”“米突”),一米等于三市尺。3 姓。

fēng,fěng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8 姓。

cháo

1 海水因为受了日月的引力而定时涨落的现象:~水。~汐。涨~。落~。~汛。~流。~涌。2 像潮水那样汹涌起伏的:思~。热~。新~。~红。~热。心~澎湃。3 湿:~气。返~。~湿。4 方言,技术不高: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