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梆子的简介:
bāng zǐ
①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②打击乐器,用两根长短不同的枣木制成,多用于梆子腔的伴奏。③梆子腔。
①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②打击乐器,用两根长短不同的枣木制成,多用于梆子腔的伴奏。③梆子腔。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响器,敲击时发出声响,用来召集群众、报警或巡夜打更。《水浒传》第二回:「找庄上打起梆子,你众人可各执鎗棒,前来救应。」《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梆子响处,箭如骤雨射将来。」
2. 乐器名。由两根硬木棒组成。音响脆而坚实,为梆子戏的主要击节乐器。
3. 梆子腔的简称。参见「梆子腔」条。如:「陕西梆子」、「河南梆子」。
《梆子》,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以下是两种主要的解释:
-
戏曲中的行当:在传统的中国戏曲中,“梆子”特指一种打击乐器,用以伴奏,其声音清脆、节奏明快,常用来敲打节拍或特定音调,帮助演员掌握表演节奏。
-
地理名词:“梆子”有时也被用来形容地形地貌特征。特别是在山西地区,有一种被叫做“梆子”的地方,这里的地势像一块块的板子一样,高低错落有致,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景。这种地貌由于其形状像木制的梆子(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因此得名。
接下来提供5个句子来说明这些含义:
- 戏曲演员们在排练中特别注意根据梆子的节奏进行表演。
- 传统戏剧中的“锣鼓点”通常由各种乐器共同演奏,包括梆子、大锣等。
-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人们将那些地形高低不平的地方称为“梆子地”,因其地形地貌像一块块木制的梆子而得名。
- 由于梆子具有清脆的声音,在京剧演出中常被用作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 梆子不仅是戏曲中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分词解释
梆
bāng
1 〔~子〕a.打更用的响器;b.打击乐器,用于戏曲、乐曲伴奏;c.戏曲声腔之一,如“河北~~”。2 象声词,敲打木头的声音:~~~的敲门声。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