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阁体的拼音、解释、组词
台阁体的简介:
tái/tāi gé tǐ/tī/bèn
明初上层官僚间形成的一种文风。流行于永乐、成化年间。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荣、杨溥,时称“三杨”。因他们是官居宰辅的“台阁重臣”,故称“台阁体”。内容多歌功颂德,宣扬封建道德,一味追求形式的典雅工丽,风格华靡萎弱。
明初上层官僚间形成的一种文风。流行于永乐、成化年间。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荣、杨溥,时称“三杨”。因他们是官居宰辅的“台阁重臣”,故称“台阁体”。内容多歌功颂德,宣扬封建道德,一味追求形式的典雅工丽,风格华靡萎弱。
- AI解释
《台阁体》是中国明朝中期出现的一种官方文风,主要体现在当时的科举文章和官场公文之中。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内容上追求华而不实、辞藻华丽、结构谨严,形式上注重对仗工整、语言典雅,其风格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和个人地位有密切关系。《台阁体》的名称来源于这些文章多出自“台阁”中官员之手,“台阁”即指朝廷中的重要官署。
详细解释:
- 内容特点:《台阁体》的文章往往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追求一种虚浮的形式美和华丽的辞藻。
- 语言风格:使用了大量的典故、成语以及对仗句式,使得文章显得文采斐然。
- 写作目的:多为应对科举考试或官方公文之用,目的是让文章看起来更加庄重、典雅。
造句:
- 明朝中期的《台阁体》文章风格盛行一时,许多士子为了在科举中获得好成绩而模仿这种写作风格。
- 这份官府文件采用的是典型的《台阁体》,文字繁琐,意旨模糊,但因为出自高层官员之手,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 由于受《台阁体》的影响,很多明代诗人的作品中也呈现出类似的华丽辞藻和严谨结构。
- 文人李明在科举考试前苦练了《台阁体》,希望借此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赢得考官的青睐。
- 在那个时代,官员的奏折若不按照《台阁体》的标准来写,即使内容再有道理也很难获得皇帝的认可。
以上例子展示了《台阁体》在明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和影响。
分词解释
台
tái,tāi
1 高平的建筑物:亭~楼阁。2 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井~。窗~。灯~。3 量词:一~戏。4 台湾省的简称:~胞。~币。5 姓。6 桌子、案子:写字~。7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称“台风”。8 〔三台〕星名,古代用来比喻三公。9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鉴。~甫。
阁
gé
1 类似楼房的建筑物,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楼~。滕王~。~下(对人的敬称,意谓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者而告之;现代多用于外交场合)。2 特指女子的卧房:闺~。出~(出嫁)。3 小木头房子:~子。~楼。4 某些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内~(简称“阁”)。组~。入~。5 古同“搁”,停止。
体
tǐ,tī
1 人、动物的全身:身~。~重。~温。~质。~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能。~貌。~魄(体格和精力)。~育。~无完肤。2 身体的一部分:四~。五~投地。3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主~。群~。4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液~。~积。5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文章的体裁,如“骚~”、“骈~”、“旧~诗”)。字~。6 事物的格局、规矩:~系。~制。7 亲身经验、领悟:~知(亲自查知)。~味。身~力行(xíng )。8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谅。~贴。~恤。9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