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狗的拼音、解释、组词

刍狗的简介:

chú gǒu
1.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陆德明释文引李颐曰:"刍狗﹐结刍为狗﹐巫祝用之。"后因用以喻微贱无用的事物或言论。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时结草为狗形,以供祭祀之用,用毕则弃之。后借以比喻无用之物。【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第五章》)

1. 古时用草编结成的狗形,供祭祀用,用完即丢弃。后比喻轻贱无用之物。《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周宣》:「刍狗者,祭神之物。」

《刍狗》是出自中国古代经典《道德经》,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刍狗是指古代祭祀时临时制作、使用后便抛弃不用的草扎成的狗。它被用来比喻那些地位低下或无足轻重的人、物,或者指代那些虽然曾经受人重视但很快就被忽略甚至丢弃的事物。

详细解释

在《道德经》中,老子通过对比刍狗与天地的永恒和人的价值,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他指出,人们往往过于重视眼前的祭品(刍狗),却忽视了更为重要、永恒的存在(如自然法则或道)。这一概念反映了道家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强调内在的价值而非外在的形式。

造句

  1. 这些员工就像《道德经》中提到的刍狗一样,辛苦工作多年,但一旦业绩下滑就被无情地解雇。
  2.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曾经风光一时的技术产品很快就被淘汰,成了人们眼中的刍狗。
  3. 尽管公司高层总是将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但在普通员工眼中,他们不过是暂时受宠的刍狗。
  4. 为了获得短暂的成功与认可,他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原则和道德,这真是一个典型的《道德经》中所说的刍狗。
  5. 老板对新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最终却因为项目的失败而被忽视,成为了公司内部的刍狗。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刍狗》一词常用来描述那些地位不重要或命运多舛的事物或人。

分词解释

chú

1 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秣(饲养牛马的草料)。反~。2 割草:~荛(割草称“刍”,打柴称“荛”。指割草打柴的人。后常用作向人陈述意见的谦辞)。~言(常用来谦称自己的言论)。~议(同“刍言”)。3 草把:~灵(古代送葬用的茅草扎的人马)。

gǒu

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听觉嗅觉都很敏锐,善于看守门户,有的可以训练成军犬、警犬:走~。~彘(狗和猪)。~刨(páo )(一种游泳动作)。~盗(小偷)。~腿子。~仗人势。~尾续貂(喻拿粗劣的东西接到美好的东西后面,很不相称,常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