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衙的拼音、解释、组词

南北衙的简介:

nán/nā běi/bèi yá
1.唐时皇宫禁卫军分为南衙﹑北衙﹐合称"南北衙"。 2.唐时谓宰相以下群臣为南衙,称宫中宦官为北司,合称"北司﹑南衙",亦称"南北衙"。参见"南衙"。

  • AI解释

南北衙》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个特有名词,主要是指唐朝时期的中央官署制度。在唐代,朝廷设立了两个重要的中枢机构——中书省和门下省,负责行政决策;而尚书省则主管各部门的具体事务执行。后世为了简化描述这两个权力中心的关系及运作模式,“南北衙”这一说法便被广泛使用。“北衙”,通常指的是禁军和枢密院等权力较集中的部门,而“南衙”则是指文官系统及其所在的地方,尤其是尚书省所在的地区。这个称呼反映了当时朝堂上文武分治的局面。

造句

  1. 古代的南北衙制度体现了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在决策与执行上的分工合作。
  2. 在唐代,北衙和南衙之间的权力争斗是政治史上屡见不鲜的一幕。
  3. 李白曾有诗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正是描述了文武官员从南北衙的流转情景。
  4. 宋代为了加强皇权,进一步强化了南北衙制度,但其实质内容已经和唐代有所不同。
  5. 到了清朝,虽然不再使用南北衙这一称谓,但类似的权力分配模式依然存在。

以上造句主要是在描述“南北衙”在历史上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它所体现的政治文化背景。需要注意的是,“南北衙”的概念虽有历史依据,但在现代并不适用,仅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名词进行理解即可。

分词解释

nán,nā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北。~方。~面。~国(指中国南部)。~陲(南部边疆)。~极。~半球。2 姓。

běi,bèi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方。~辰(古书指北极星)。~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国(指中国北部)。2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

1 旧时官署之称:公~。~门。~参(cān)(官吏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禀白公事)。~役。2 唐代皇帝前殿:“元和十五年正月……群臣始朝于宣政~”。3 排列成行的事物: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