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的拼音、解释、组词

传习的简介:

chuán/zhuàn xí
接受师传并进行温习训练。语出《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传授或学习知识技艺。【例】古代的经典书籍,是前人智慧经验的累积,可供后代传习并发扬光大。

1. 学习知识或技艺。《旧唐书.卷一八九.儒学传下.冯伉传》:「县中百姓多滑,为著谕蒙十四篇,大略指明忠孝仁义,劝学务农,每乡给一卷,俾其传习。」

传习》一词在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通常指的是传授和践行某种学说、教义或者实践过程。这个词中的“传”意味着传播或传承,“习”则有学习、实践的意思。“传习”合在一起,可以理解为将某种知识、技能、道德规范等从师长或前辈那里接受过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理解和实践的过程。

详细解释

  • :指传授、传递,强调知识、智慧或者价值观的传播过程。
  • :包含学习和践行两个层面。在《论语》中,“习”不仅指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指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造句

  1. 在古代,儒家学者非常重视传习之道,他们认为学问不仅要读书获取,更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实践来验证和领悟。
  2. 古代的教育家们常常强调“传习”之重要性,在他们的观念中,“传”与“习”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3. 《论语》开篇即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也是孔子对于知识和思想传承的一种表达方式,鼓励人们通过交流互动,共同进步,这便是典型的传习过程。
  4.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者同样强调“传习”精神,即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引导他们去实践、思考,从而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5. 中国古代的儒家学派非常注重传习,认为通过师徒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切磋,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以上造句均基于《传习》的基本含义进行创作,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词汇及其应用。

分词解释

chuán,zhuàn

1 转(zhuǎn )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2 推广,散布:宣~。流~。~名。~奇(➊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➋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➌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1 学过后再温熟反复地学,使熟练:练~。学~。实~。2 学:~文。~武。3 对某事熟悉:~见。~闻。~以为常。4 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惯。积~。陈规陋~。5 相因:世代相~。~~相因。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