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虎张威的拼音、解释、组词
假虎张威的简介:
假:借。借别人的声威恫吓他人。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狐假虎威」。见「狐假虎威」条。
2. 此处所列为「狐假虎威」之典源,提供参考。 #《尹文子》逸文(据《太平御览.卷四九四.人事部.诡诈》引)虎1>求百兽食之,得狐2>。狐曰:「子无食我也,天帝令我长百兽3>,今子食我,是逆4>天帝命也。子以我言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不走5>乎?」虎以为然,故遂与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之畏己而走,以为畏狐也。 〔注解〕 (1) 虎:一种形似猫而体形硕大的动物,全身黄褐色,具黑色条纹。性凶猛。独居,善游泳。于夜间狩猎,以鹿、羊、猪等为食。 (2) 狐:一种形似犬的动物,较犬而小,体瘦,面部较长。吻尖突,耳朵三角形。尾大而长,毛多为赤黄色。性聪明敏感,喜食野鼠、鸟类、家禽等。 (3) 长百兽:为百兽之长,即作百兽之王。长,音ㄓㄤˇ。 (4) 逆:违逆,违背。 (5) 走:逃跑。〔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战国策.楚策一》、《春秋后语》(据《太平御览.卷九○九.兽部二一.狐》引)、汉.刘向《新序.卷二.杂事》
3. 此处所列为「狐假虎威」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狐假虎威」最早的典源出自于《尹文子》,后来有多本文献引及,其中最能表示「狐假虎威」意思的是《战国策》。《战国策》所记载的故事是这样的:战国时,昭奚恤是楚国有名的大将,威震四方。楚宣王便问群臣:「我听说北方国家都很怕昭奚恤,是这样吗?」群臣都无言以对,只有江一打了个比方说:「老虎专门捕猎各种动物为食,有一天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你敢吃我吗?天帝已命我为百兽之王,你若吃我就是违逆天帝的命令。如果不相信,可以走在我后面,看看其他动物见到我有什么反应。』于是老虎便半信半疑的跟在狐狸后面,所有动物看到都吓得逃走。老虎以为牠们真的是怕狐狸,而不知道其实野兽们怕的是牠自己。今天大王您有五千里的领地,有超过百万的大军,但统御军队的是昭奚恤,所以北方诸国其实怕的不是昭奚恤本人,而是您的军队啊!犹如野兽们怕的是老虎,而不是狐狸一样。」这个「狐假虎威」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藉著有权者的威势欺压他人、作威作福。
词语解释
《假虎张威》并非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但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假虎”指的是假冒的老虎,“张威”则是显示威势。结合起来,这个短语通常用来形容以假乱真、借虚假的事物来炫耀或者吓唬人的情形。
造句
- 小王家虽然条件一般,但他总是摆出一副阔绰的样子,其实是假虎张威。
- 张明虽然才上初一,但经常说一些高深莫测的话,其实只是为了假虎张威。
- 老李在单位新来的实习生小赵面前大谈特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成就,实际上是想借机假虎张威。
- 王经理为了博取老板的青睐,在年终总结会上吹嘘业绩,其实是用一些不实的数据来假虎张威。
- 小明为了参加学校的才艺展示比赛,临时找了个朋友帮忙装扮成老虎,他其实是在假虎张威。
需要注意的是,“假虎张威”这一表达形式并不常见于正式语言和书面语中。在实际使用时,请根据具体情境灵活应用,并确保其意义符合交流目的。
分词解释
jiǎ,jià
1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山。~话。~冒。~释。~死。虚~。真~。弄虚作~。2 借用,利用:~借。~货。~道(借路)。~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公济私。不~思索(用不着想)。3 〔~名〕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片~~”,草书称“平~~”。4 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设。~使。~令。~如。~若。hǔ
1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口(➊喻危险境地;➋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穴(喻危险境地)。~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狼(喻凶残的人)。~头蛇尾。~踞龙盘。龙腾~跃。2 勇猛、威武:~将。~势。~劲。~威。~~。~气。3 古同“唬”,威吓。4 古同“琥”,琥珀。zhāng
1 开,展开:~开。~目(①睁大眼睛;②助长某人的声势称“为某人~~”)。~榜。铺~。~灯结彩。纲举目~。2 商店开业:开~。3 拉紧:紧~。~力。4 扩大,夸大:夸~。5 放纵,无拘束:乖~。嚣~。6 料理,应酬:~罗。7 惊惶,慌忙:~惶失措。8 看,望:~望。9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10 量词:一~纸。三~桌子。几~嘴。两~弓。11 姓。wēi
1 表现出来使人敬畏的气魄:~力。~风。权~。2 凭借力量或势力:~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