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庸的拼音、解释、组词

役庸的简介:

yì yōng
1.用以代替力役的赋税。

  • AI解释

役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赋役制度,主要用于春秋战国时期至隋唐之前,是国家对平民进行劳动征用的方式。"役"指的是徭役,即为国家无偿提供劳力;"庸"则是指“以物代役”,即缴纳实物代替服役。

详细解释

  1. :指直接向政府提供劳务或服务的行为,如修建道路、城墙等公共工程。
  2. :是一种替代形式的徭役。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和需要,政府可以要求平民以缴纳一定数量的实物(如谷物、布匹)来代替亲自服役。

造句

  1. 春秋时期,诸侯国为了巩固国防,普遍实行了役庸制度。
  2. 古代农民不仅要交税,还得为国家服徭役或缴纳替代品。
  3. 西汉初期,由于经济尚未恢复,许多地区采用了以物代役的方式来减少农民的负担。
  4. 隋朝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税收制度的需求增加,《役庸》制在一定程度上被完善。
  5. 役庸》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反映了国家与民间经济互动的一种方式。

以上句子均是对“役庸”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运用进行了描述。希望这些解释及造句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及其使用场景。

分词解释

1 服兵务,从军:从~。现~。2 战事:战~。3 服劳力之事:劳~。徭~。4 使唤:~使。奴~。5 被役使的人:~夫。~徒。仆~。杂~。

yōng

1 平常,不高明的:平~。~医。~言。~俗。~人。昏~。~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夫。~暗(平凡,愚昧)。~~碌碌(没有志气,没有作为)。2 需要:无~细述。无~讳言。3 岂,怎么:~讵(岂,何以,怎么,亦作“庸遽”)。4 中国唐代一种赋税法:租~调。5 功劳:~绩(功绩)。6 古同“佣”,雇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