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秦庭的拼音、解释、组词
哭秦庭的简介:
kū qín tíng
1.春秋楚国伍员,因家族被楚王诛灭而奔吴,谓其友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包胥曰:"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后伍率吴兵破楚,申包胥乞师于秦。秦王不许。申"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絶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为所感,遂救楚。事见《左传.定公四年》。后世以"哭秦庭"为请兵抒国难之典。
1.春秋楚国伍员,因家族被楚王诛灭而奔吴,谓其友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包胥曰:"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后伍率吴兵破楚,申包胥乞师于秦。秦王不许。申"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絶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为所感,遂救楚。事见《左传.定公四年》。后世以"哭秦庭"为请兵抒国难之典。
- AI解释
《哭秦庭》这个典故来自于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与伍子胥有关。伍子胥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谋士和政治家,在其生涯中他多次为吴国效力,并且在帮助吴王阖闾夺取吴国政权后,成为吴国的重要谋臣之一。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因为父亲被楚平王杀害而深恨楚国,后来他在吴国担任重要职务时,曾率兵攻破了楚国都城郢(今湖北荆州),并进行了残酷的报复行动。但是,在这个典故中,《哭秦庭》描述的是一个更为著名的复仇故事。
《哭秦庭》,这个词语指的是伍子胥在出使秦国的时候,在路上哭泣,并向秦国百姓哀求,希望他们能够为吴国报仇的故事。这个行为展现了伍子胥对昔日冤仇的深切怀念和对当前局势的深刻忧虑。此典故被用来形容人们对历史恩怨难以释怀,或是对自己过去的遭遇感到悲愤但无能为力的情况。
【造句】 1. 伍子胥在秦庭痛哭流涕,他的举动激起了秦国人民对吴国的强大感佩。 2. 就像《哭秦庭》的故事一样,他心中的仇恨就像是一把剑深深刺入了胸膛。 3. 在历史的舞台上,无数英雄豪杰都演绎过类似伍子胥“哭秦庭”的悲壮故事。 4. 他们虽然没有像伍子胥那样在秦庭痛哭,但心中同样存着对敌人的深仇大恨。 5. 这一举动,就像是《哭秦庭》一样,不仅表达了深深的哀伤,也传递了复仇的决心。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