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痧子的简介:
shā zǐ
1.痲疹的俗称。参见"痲疹"。 2.指霍乱﹑中暑等急性病。
1.痲疹的俗称。参见"痲疹"。 2.指霍乱﹑中暑等急性病。
- AI解释
《痧子》,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指的是皮肤上出现的一种暂时性症状,通常表现为红色或暗紫色的小疹点。这种现象多见于夏季暑热时期,尤其是在湿热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更为常见。痧子往往与人体受邪气侵袭有关,是身体对外界不良因素的一种反应。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通过刮痧、拔罐等方法可以促进体表循环,帮助清除体内湿热毒气,从而达到解除痧子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痧子”这一概念主要存在于传统医学理论中,在现代医学体系里,并没有直接对应的疾病名称或病理现象。
以下是五个使用“痧子”的造句:
- 夏天天气炎热,他出了很多汗后感到不适,身上出现了几个红色的痧子点。
- 为了预防夏季出现痧子,医生建议大家多喝水、保持室内通风。
- 妈妈在厨房忙活了半天之后脸上出现了些许痧子,看起来很疲惫。
- 专家提醒:虽然轻微的痧子可以自愈,但如果持续存在或者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则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 暑假期间,小明因为贪凉吹风扇着了凉,第二天身上就长了好多痧子点。
分词解释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