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路运动的拼音、解释、组词

保路运动的简介:

bǎo lù yùn dòng
又称“铁路风潮”。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将筑路权出卖给外国银行团。广东、湖南、湖北、四川人民掀起保路运动。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参加者达数十万人。9月,四川总督赵尔丰屠杀请愿群众,四川人民奋起反抗。同盟会借机在各县发动武装起义,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

  • AI解释

《保路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反帝爱国运动,主要发生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一年),其直接原因是清政府为偿还外债,增加财政收入,将四川等省份的铁路修筑权以低价出卖给外国资本家,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反对。这场运动是当时人民在国家主权、经济利益受损时的一种反抗行为。

详细解释

  1. 背景: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的不平等条约体系下的特权,以及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在交通建设方面,如铁路修筑权被外国人控制的情况屡见不鲜。
  2. 直接原因:四川总督赵尔丰擅自将川汉铁路(从湖北宜昌到成都)的修筑权以低代价转让给外国资本家。这一举动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对和抗议。
  3. 过程:保路运动首先在四川爆发,随后迅速波及其他省份,并通过公开集会、请愿等方式表达抗议。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进一步引发了各地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4. 影响:保路运动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权益的维护,同时也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造句

  1. 保路运动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民强烈反对外国资本侵入中国内政的决心。
  2. 这场运动是清末民初社会动荡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人民对民族利益的高度关切。
  3. 历史学家认为,《辛丑条约》签订后爆发的保路运动是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契机之一。
  4. 通过学习《保路运动》,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民面对不公和压迫时所展现出的坚强与勇气。
  5. 在纪念保路运动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分词解释

bǎo

1 看守住,护着不让受损害或丧失:~卫。~管。~健。~障。~密。明哲~身。朝不~夕(早晨保不住晚上会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2 维持原状,使不消失或减弱:~持。~洁。~质。~墒。3 负责:~证。~荐。~修。~险。确~。担~。4 旧时户口的一种编制,若干甲为一保。5 旧称佣工:酒~(酒店服务人员)。佣~。6 姓。

1 道,往来通行的地方:道~。公~。水~。陆~。~途。~程。~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狭~相逢。2 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思~。生~。出~。~子。~数(shù)。3 方面,地区:外~货。各~人马。4 种类:一~货色。5 大,正:“厥声载~”。~门(宫室最内的正门)。~车(古代帝王及诸侯贵族所乘的车)。~舆(古代君主所乘的车)。~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6 车:筚~。乘~。7 姓。

yùn

1 循序移动:~行。~动。~转(zhuàn )。2 搬送:~输。~载。~营(交通工具的运行和营业)。~力。~销。空~。海~。3 使用:~用。~算。~笔。~筹(制定策略)。4 人的遭遇,亦特指迷信的人所说的遭遇:~气。命~。幸~。国~。5 南北距离:广~百里。6 姓。

dòng

1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①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②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2 使开始发生:发~。3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4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5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6 非静止的:~画。7 可变的:~产。8 行为:举~。~作。9 常常:~辄得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