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士的拼音、解释、组词
俊士的简介:
jùn shì
1.周代称选取入太学者。《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郑玄注:"可使习礼者﹐学大学。"孔颖达疏:"身虽升学﹐亦以学未成﹐犹给司徒繇役;若其学业既成﹐免其繇役。"唐代为取士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太平天国称补廪为俊士。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以秀才为秀士﹑以补廪为俊士﹑以拔贡为杰士﹑以举人为约士。" 2.才智杰出的人。
1.周代称选取入太学者。《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郑玄注:"可使习礼者﹐学大学。"孔颖达疏:"身虽升学﹐亦以学未成﹐犹给司徒繇役;若其学业既成﹐免其繇役。"唐代为取士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太平天国称补廪为俊士。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以秀才为秀士﹑以补廪为俊士﹑以拔贡为杰士﹑以举人为约士。" 2.才智杰出的人。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才智出众的人。《后汉书.卷二八上.桓谭传》:「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
《俊士》这一词组合起来,可以理解为“优秀的读书人”或“才貌出众的学者”。在古代文人的语境中,“俊”通常用来形容人才华横溢、风度翩翩;而“士”,特指有学问的人。因此,《俊士》这个词更多用于赞美那些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格高洁,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
造句:
- 唐朝时期,韩愈曾赞誉柳宗元为“一代俊士”,认为他不仅才思敏捷、文采飞扬,还富有远见卓识。
- 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状元或进士,往往被视为国家的优秀人才——即所谓的“俊士”。
- 他的儿子自幼聪慧好学,长大后果然成了朝中的一名重要官员,不负父亲寄予厚望的“俊士”之名。
- 李白有诗云:“天生俊士才情远,不问红尘事事空。”这首诗中的“俊士”,指的是那些在社会上并不因世俗利益而迷失自我、保持独立人格的人。
- 作为一位长期致力于公益事业的“俊士”,他在退休后依然心系教育公平,多次慷慨解囊资助贫困地区的学子。
这些例子展示了“俊士”一词不仅局限于古代文人学者之中,在现代语境下也可以用来赞美那些具备杰出才能、高尚情操的人。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