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梅协定的拼音、解释、组词

何梅协定的简介:

hé méi xié dìng
1935年,日本侵略军为进一步控制华北,调大批关东军入关,向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6月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向国民党政府军委会北平军分会委员长何应钦提出了取消河北境内中国的一切党政机关;撤退驻河北的国民党军队;解散北平分会政训处等机关;取缔全国一切反日团体,禁止一切抗日活动等要求。经国民党政府同意,何应钦于7月6日复函梅津美治郎,全面承诺日方的无理要求,出卖了华北大部分主权。这一协议习惯上称《何梅协定》。

  • AI解释

《何梅协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与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期间华北地区的局势有关。它签订于1933年4月16日,是由中国当时的直系军阀何应钦和日本驻华北的最高指挥官梅津美治郎达成的一项协议。

《何梅协定》的内容主要包括: 1. 日本势力在华北地区可以自由行动; 2.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需要得到保障,但实际操作上给了日方许多权利。 3. 华北地区的治安问题由日方协助中国解决,实际上意味着日本军队可以在该地区驻扎。

《何梅协定》实际上是日本实施其“华北自治”计划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在面对外来侵略时的软弱和妥协态度,以及国际形势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下面提供五个造句来帮助更好地理解这个历史事件:

  1.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何梅协定》成为了中日关系紧张的缩影。
  2. 《何梅协定》标志着日本逐步加强对华北地区的控制。
  3. 尽管《何梅协定》表面上是两个国家的协商结果,但实际上是中国政府在面对强敌时的无奈之举。
  4. 历史学者常常引用《何梅协定》来探讨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抗争。
  5. 研究《何梅协定》,我们不仅能看到当时的政治局面,更能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请注意,《何梅协定》是历史上的一个特定事件,并不适用于现代语境。在使用时需要明确其背景和意义以避免误解或误用。

分词解释

hé,hē,hè

1 疑问代词(a.什么,如“~人?”b.为什么,如“~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不?”“~如?”d.哪里,如“~往?”e.发表反问,如“~乐而不为?”)。2 副词,多么:~其壮哉!3 姓。

méi

1 落叶乔木,品种很多,性耐寒,初春开花,有白、红等颜色,分五瓣,香味很浓,果实球形,味酸:~花。~子。2 姓。

xié

1 共同合作,和洽:~商。~定。~和。~调(tiáo )。~议。2 帮助,辅助:~助。~同。~理。

dìng

1 不动的,不变的:~额。~价。~律。~论。~期。~型。~义。~都(dū)。~稿。~数(shù)(a.规定数额;b.指天命;c.规定的数额)。断~。规~。鉴~。2 使不变动:~案。~罪。决~。确~。3 平安,平靖(多指局势):大局已~。4 镇静,安稳(多指情绪):心神不~。5 确凿,必然的:必~。镇~。6 预先约妥:~计。~情。~货。~做。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