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的拼音、解释、组词

伯夷叔齐的简介:

bó yí shū qí
1.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殷末孤竹君的二个儿子。伯夷,名元,字公信。叔齐,名智,字公达。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及殷亡,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见《史记.卷六一.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这一词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主要指的是商朝末期的两位著名人物伯夷和叔齐。他们以道德高尚、坚守道义而著称。

详细解释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晚期孤竹国的君主——孤竹王的儿子,其中伯夷排行老大,叔齐排行老二。据史书记载,在一次争夺王位的过程中,父亲去世后,兄弟俩决定不为了争夺王位而互相伤害,约定共同让给弟弟,最终逃到了周文王那里。后来,他们听说武王伐纣时,曾有誓言说如果孤竹国没有投降,就不会出兵,因此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违背了道义的举动,反对武王的行为,他们不食周粟,誓死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造句

  1. 史书上记载,他虽然家财万贯,却以“伯夷叔齐”为榜样,坚决拒绝参与任何有违良心的事情。
  2. 在现代社会中,“伯夷叔齐”的故事被用来表彰那些在利益面前坚持道德原则的人们。
  3. 虽然环境险恶,但他仍保持着“伯夷叔齐”般的清高和正直。
  4. 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老师经常引用伯夷叔齐的故事来教导学生应具备高尚的情操与对正义的坚守。
  5. 面对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伯夷叔齐”的故事提醒着我们保持纯洁的初心,不为外界所动。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更好地理解“伯夷叔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精神价值。

分词解释

bó,bǎi,bà

1 兄弟排行次序:~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2 父亲的哥哥:~~。~父。~母。3 对父辈戚友的尊称:老~。世~。4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爵。5 旧时对文章、道德足为表率者的尊称:“海内文章~”。6 姓。

1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九~(古时称东夷有九种)。2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杂处(chǔ ㄔㄨˇ)。3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4 弄平:~为平地。5 消灭:~灭。族~(诛杀犯罪者家族)。6 等辈:“诸将皆陛下故等~”。7 古代的锄类工具。8 同“ 怡 ”,喜悦。9 同“ 痍 ”,创伤。10 姓。

shū

1 兄弟排行次序第三:伯、仲、~、季。2 父亲的弟弟,亦称跟父亲同辈而年纪较小的男子:~父。大~。3 丈夫的弟弟:小~子。~嫂。4 拾:“九月~苴”。

qí,jì,zī,zhāi

1 东西的一头平或排成一条直线:~整。参差不~。2 达到,跟什么一般平:见贤思~。河水~腰深。3 同时;同样;一起:~名。~声。~心协力。一~前进。4 全;完全:~全。人到~了。5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疆域在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6 中国朝代名:南朝~。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