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战的拼音、解释、组词
农战的简介:
nóng zhàn
1.商鞅等先秦诸子的经济﹑军事思想和政策。重视农业和战争,主张两者结合。 2.指屯田。
1.商鞅等先秦诸子的经济﹑军事思想和政策。重视农业和战争,主张两者结合。 2.指屯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重视农务,努力增产,以求厚殖国本,制胜他国。《商君书.农战》:「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三国志.卷四一.蜀书.张裔传》:「先主以裔为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
《农战》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治国理念,它强调农业和军事建设并重,认为国家的强大不仅依赖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必须有强大的军队来保障。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孙武及其兵书《孙子兵法》,其中就有关于“农战”的论述。
详细解释
- 农业发展:强调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能够提供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 军事建设:认为强大的军队是保障国家安全、抵御外敌侵略的关键。农业生产为军事装备的生产和人员的供养提供了物质支持。
- 综合国力:主张通过农战结合的方式来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
造句
- 春秋时期,齐桓公采纳管仲之计实行“农战”政策,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在春秋五霸中占有一席之地。
- 在《孙子兵法》的篇章中,“农战”的思想贯穿始终,强调了在和平年代重视农业发展和军事训练的重要性。
- 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曾经尝试通过实施“农战”政策来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但并不是所有尝试都能取得成功。
- 古代中国的治国理念之一就是“农战”,即既要注重农业生产又要加强军事建设,以确保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安全。
- 孙武在其著作《孙子兵法》中提出了“农战”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而强大的军队则是保家卫国的利器。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