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司马的拼音、解释、组词
八司马的简介:
bā sī mǎ
1.唐顺宗即位﹐擢任王叔文﹑王伾等﹐谋夺中官兵权﹐实行改革。失败后﹐旧派官僚与宦官对参予其事者皆予斥逐: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时称"八司马"。
1.唐顺宗即位﹐擢任王叔文﹑王伾等﹐谋夺中官兵权﹐实行改革。失败后﹐旧派官僚与宦官对参予其事者皆予斥逐: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时称"八司马"。
- AI解释
《八司马》并非一个标准的文学作品或历史典籍名称,而是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推测,“八司马”可能是指唐代发生的一起著名的政治事件中的几位官员。在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有八个被贬为司马的官职的官员共同上书朝廷提出意见,因这八个人都曾经是司马而得名“八司马”。这背后的历史事件是关于一些忠臣反对杨炎推行两税法,并最终导致几位官员被贬。
以下是与“八司马”相关的一个历史背景以及五个造句:
历史背景
唐代宗大历年间,宰相杨炎主张实行两税法(即按户征收货币税),这一政策改革旨在简化税收制度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然而,这一变革遭到了谏官柳冕、韦端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此法会加重百姓负担。随后,八位官员上书朝廷表达不同意见,最终因不满朝廷的决策而被贬至各地为司马。
造句
- 唐代的《八司马》事件,是忠臣与奸佞之间的一场激战。
- 八司马事件后,柳冕等人被迫远赴天涯海角,再无问津朝政之日。
- 尽管最终被贬为司马,但这八位官员的谏言在当时依然影响深远。
- 在《八司马》这一历史事件中,忠直与奸佞之间的斗争极为激烈。
- 八司马的故事一直传颂至今,提醒人们正直和忠诚的重要性。
请注意,这些造句是基于对“八司马”所指的历史事件的理解构建的,并非来自实际记载。在使用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调整以确保准确性和连贯性。
分词解释
八
bā
1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珑。~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司
sī
1 主管,操作:~法。~机。~令。~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空(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②复姓)。~徒(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丞相;②复姓)。~马(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务的长官;②复姓)。~寇(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刑狱、纠察的长官;②复姓)。2 官署名称:人事~。3 视察:~日月之长短。4 姓。
马
mǎ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2 大:~蜂。~勺。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