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的拼音、解释、组词
华北平原的简介:
huá běi píng yuán
中国第二大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由黄河、海河和淮河等冲积而成。北起燕山南麓,西至太行山、伏牛山山麓,东临渤海、黄海并和山东丘陵接壤,南到安徽、江苏两省北部。面积3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黄河以北称海河平原,以南称黄淮平原。中国重要农业基地。富石油、煤等矿产资源。沿海产盐。
中国第二大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由黄河、海河和淮河等冲积而成。北起燕山南麓,西至太行山、伏牛山山麓,东临渤海、黄海并和山东丘陵接壤,南到安徽、江苏两省北部。面积3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黄河以北称海河平原,以南称黄淮平原。中国重要农业基地。富石油、煤等矿产资源。沿海产盐。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地名。位于黄河、淮河、海河下游的淤积平原称为「华北平原」。高度多在五十公尺以下,北有燕山山脉,西为太行山脉以及河南省西部高地,东至渤海及黄海海域,南接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雨量充足,夏季湿热,为中国大陆重要农业区,主要生产小麦、棉花、芝麻、花生、烟草。境内黄河淤积严重,河床高于两岸平原,时有水患。其中黄河流域是则为中华文化发源地,人口稠密。北平市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缘,为著名古都。天津市近渤海,为商业中心,是著名的工业城市。
《华北平原》指的是中国地理上的一片重要区域,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北、太行山脉以东的广阔地带。它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详细解释
- 地理位置:华北平原南起黄河下游,北抵燕山和内蒙古高原南部边缘,西至太行山东麓,东达渤海湾。主要包括河北、天津两省市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山东、山西等省的部分区域。
- 自然条件:
- 地形平坦开阔,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 水资源丰富,黄河及其支流为华北平原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 降水适中,年均温温和,四季分明。
- 农业发展:长期以来是重要的粮食和棉花生产基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也是中国最大的冬小麦产区之一。
- 人口与经济:该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造句
- 华北平原上的一片麦田在阳光下泛着金黄色的光芒。
- 夏天,华北平原上的农民正忙着给农田浇水灌溉。
-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坐落于华北平原之上。
- 秋收季节,华北平原的田野一片繁忙,人们忙碌地收割成熟的庄稼。
- 华北平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场之一。
分词解释
华
huá,huà,huā
1 美丽而有光彩的:~丽。~艳。~彩。~贵。~章。~表(亦称“桓表”)。~盖。2 精英:精~。含英咀(jǔ)~。3 开花:~而不实。春~秋实。4 繁盛:繁~。荣~富贵。5 奢侈:浮~。奢~。6 指中国或汉族:~夏。中~。~裔。~胄( ➊ 华夏的后裔; ➋ 贵族的后裔)。~工。7 敬辞,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翰(称人书信)。~诞(称人生日)。~居(称人住宅)。8 头发花白:~发(fà)。~颠(指年老)。9 指时光:年~。韶~。
北
běi,bèi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方。~辰(古书指北极星)。~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国(指中国北部)。2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
平
píng
1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地。~面。~原。2 均等:~分。~行(xíng)。抱打不~。公~合理。3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列。~局。~辈。4 安定、安静:~安。~服。5 治理,镇压:~定。6 抑止(怒气):他把气~了下去。7 和好:“宋人及楚人~”。8 一般的,普通的:~民。~庸。~价。~凡。9 往常,一向:~生(a.从来;b.终身)。~素。10 汉语四声之一:~声。~仄。11 姓。12 〔~假(jiǎ )名〕日本文所用的草书字母。13 古同“评”,评议。
原
yuán
1 最初的,开始的:~本。~告。~稿。~籍。~理。~料。~色。~始。~著。2 本来:~样。~型。~址。~主。3 谅解,宽容:~宥。~谅。4 宽广平坦的地方:~野。平~。5 同“ 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