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1907-1989)的拼音、解释、组词
胡蝶(1907-1989)的简介:
hú dié (1907-1989)
1.同‘蝴蝶 ’。2.电影演员。原名胡瑞华(1907-1989)。广东鹤山人。女。1924年入上海中华电影学校演员训练班学习。后相继任大中华、友联、天一、明星等影片公司演员。曾主演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片《歌女红牡丹》,以及《狂流》、《姊妹花》等影片。抗战胜利后去香港。1967年息影,定居加拿大。
1.同‘蝴蝶 ’。2.电影演员。原名胡瑞华(1907-1989)。广东鹤山人。女。1924年入上海中华电影学校演员训练班学习。后相继任大中华、友联、天一、明星等影片公司演员。曾主演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片《歌女红牡丹》,以及《狂流》、《姊妹花》等影片。抗战胜利后去香港。1967年息影,定居加拿大。
- AI解释
胡蝶(1907年4月27日—1989年3月26日)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影后”,在中国电影发展初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她的演艺生涯和生平故事为许多人所熟知。
详细解释
胡蝶在她短暂的电影生涯中(1920年代至1930年代),主演了多部著名的无声电影,并以温婉、柔美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女星之一。胡蝶不仅是中国电影艺术的一位先驱者,也是中国早期电影工业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造句
- 胡蝶以其出色的表演和独特的魅力,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明星。
- 在那个黑白影像的时代里,胡蝶的名字几乎与电影联系在一起。
- 人们常常提起胡蝶的名字来回忆过去那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年代。
- 作为中国影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之一,胡蝶的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后来的电影人。
-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多年,但胡蝶的形象依然被怀念和提及。
这些句子不仅强调了胡蝶在中国电影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同时也展现了她留给后人的深刻印象以及她在文化记忆中的位置。
分词解释
胡
hú
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 姓。
蝶
dié
1 〔蝴~〕昆虫,翅膀阔大,颜色美丽,静止时四翅竖立在背部,吸花蜜,种类很多,亦作“胡蝶”;简称“蝶”,如“彩~”,“~骨”(人的头骨之一),“~泳”(游泳的一种姿势,亦是游泳项目之一,形似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