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1009-1066)的拼音、解释、组词

苏洵(1009-1066)的简介:

sū/sù xún (1009-1066)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作品多为政论文,有《六国论》等名篇。有《嘉集》。

  • AI解释

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

概述: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和教育家,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其中苏轼、苏辙也是著名文学家,在文坛上有很高的地位。

生平: 苏洵出身于四川眉州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勤学苦读。年轻时并未立即进入仕途,而是专注于著书立说,后来在40岁时受到欧阳修的赏识,步入政坛。苏洵曾任职馆阁校勘、霸州文安县主簿等职,晚年因病辞官归家,专心写作,直至去世。

贡献: 苏洵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创作上,其风格古朴典雅,善于议论,思想深刻。他的代表作有《六国论》、《权书》等,其中《六国论》分析了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哲学意义。

5个造句

  1. 苏洵的文学成就被后世视为典范,不仅因为他的才华横溢,更因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2. 《六国论》是苏洵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尽管在年轻时未能立即步入官场,但苏洵凭借其才华和深邃的思想逐渐成为一代文宗。
  4. 苏洵与他的儿子们被并称为“三苏”,他们的名字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是宋朝文化的重要代表。
  5. 苏洵晚年专心写作,成就了《六国论》等名篇,在后世受到广泛研究和传颂。

这些句子不仅展示了苏洵的个人品质、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还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文学作品及其历史地位。

分词解释

sū,sù

1 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种子,称“苏子”)。2 指须头下垂物:流~。3 昏迷中醒过来:~生。~醒。死而复~。4 缓解,解除:以~其困。5 特指“江苏省”、“苏州市”:~剧。~绣(苏州的刺绣)。6 前“苏联”的简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苏区”。7 姓。8 见“ 噜 ”字“噜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