缨緌的拼音、解释、组词

缨緌的简介:

yīng ruí
1.亦作"缨绥"。 2.冠带与冠饰。亦借指官位或有声望的士大夫。

  • AI解释

《缨緌》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官员的服饰。它指的是官帽和系在官帽上的红色丝带或垂饰,这些装饰代表着官员的身份、地位以及品级。

具体解释如下: - 纨:指用作束冠的彩色丝带。 - 绐:是古代的一种冠缨,多为红色,用来固定帽子,并且也是身份尊贵的象征。

在古代官服中,“緌”通常代表了一种高官的身份标志。例如,在一些场合下,官员会将这些红色的丝带系在帽顶或额前作为装饰,以此来显示其职位和等级,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服饰礼仪的高度重视。

下面是五个使用“缨緌”的造句:

  1. 在古代朝会上,文武百官穿着各自不同的官服,其中最高级别的官员头戴礼冠,上系缨緌,尽显威严。
  2. 他穿上新赐的红色袍子和白色的朝服,加上缀有金色花纹的帽顶以及垂下的缨緌,显得更加英气逼人。
  3. 历史博物馆内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代官服,其中一件汉代官吏的服饰上就有精致的缨緌装饰。
  4. 电影《大明王朝》中描绘了许多穿着精美且富有层次感的官员服装,其中包括各种颜色和样式各异的缨緌。
  5. 这幅古画生动地刻画了古代文官的形象:头戴方冠、颔下垂着一条红色的丝带——这正是古代汉族官员标志性的特征之一。

分词解释

yīng

1 用线或绳等做的装饰品:帽~子。红~枪。~穗。2 像缨的东西:萝卜~子。3 带子,绳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