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头的拼音、解释、组词
科头的简介:
kē tóu/tou
1.谓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2.古代教坊歌乐分部分科﹐其头目称为"科头"。亦以称歌伎乐工。
1.谓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2.古代教坊歌乐分部分科﹐其头目称为"科头"。亦以称歌伎乐工。
- AI解释
词语“科头”是指不戴帽子或头巾,裸露头部的状态。这个词语源自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出现在古文、诗词及一些特定的历史描述中。
详细解释:
- 词源:“科”是名词,“头”则是身体部位的名称。在古代,人们习惯用帽子或其他覆盖物来保护头部免受风吹日晒或者雨淋。“科头”即为不戴这些遮盖物而裸露头顶。
- 文化背景: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文人墨客中,常有“科头跣足”的描述,反映了他们崇尚自然、自由的生活态度。此外,在一些特定的仪式或宗教活动中,人们也会选择科头以示庄重或虔诚。
造句:
- 古文式表达: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曾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里提到的“夕露沾我衣”可以理解为因科头而被夜晚的露水打湿。
- 现代情境:在一次历史讲座上,讲者为了更真实地重现古代文人的风范,特意选择了科头的形象出场,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好奇和赞叹。
- 文学创作:在一个武侠故事里,主人公在夜深人静的古道边练功时,选择科头而立,借着月光冥想剑法,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自由洒脱的性格特征。
- 电影描述:“当李将军在战场上挥汗如雨地追敌时,他选择了抛开沉重的盔甲和帽子,只留下一身轻便的战袍科头而立,展现了他无畏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
- 日常情境:虽然较为少见,但在一些特定场合或个人选择中也可以见到科头的现象。比如,在一次户外探险活动中,为了感受大自然的真实气息,参与者在经过商议后决定暂时脱帽前行。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科头”不仅是一种物理状态的描述,更是文化传统和个人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
分词解释
科
kē
1 动植物的分类单位:狮子属于猫~。槐树是豆~。2 机关内部组织的划分:~室。财务~。3 学术或专业的类别:~目。学~。文~。外~。4 古代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举。~甲。~第。登~。5 判定(刑罚):~处(chù)。~罚。6 古典戏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笑~。~白。7 古同“棵”。
头
tóu,tou
1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骨。~脑。~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2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剃~。3 物体的顶端:山~。笔~。两~尖。4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儿说起。~绪。5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儿。6 以前,在前面的:~三天。7 次序在前,第一:~等。~生。8 首领:~子。~目。9 方面:他们是一~的。10 临,接近:~睡觉先洗脸。11 量词,多指牲畜:一~牛。12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五百。13 (tou)名词后缀(❶接于名词词根,如“木~”。❷接于动词词根,如“念~”。❸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儿”)。14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