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羊的拼音、解释、组词
牵羊的简介:
qiān yáng/xiáng
1.《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及释微子,复其位如故。"后以"牵羊"﹑"牵羊肉袒"﹑"牵羊把茅"表示降服或用为降服的典故。
1.《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及释微子,复其位如故。"后以"牵羊"﹑"牵羊肉袒"﹑"牵羊把茅"表示降服或用为降服的典故。
- AI解释
词语“牵羊”在古代汉语中通常指代一种祭祀或盟誓的行为。具体来说,是指一方或双方以牵着羊的方式进行某种庄重仪式,如献祭、结盟等。这种行为体现了古代社会中的礼仪和文化特色。
在现代汉语中,“牵羊”的使用范围较为有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古语词汇出现,并且可能带有文学或艺术的意味,用于描述特定的情境或者情境再现。
以下是五个含有“牵羊”一词的造句:
- 古代诸侯之间会盟时常常会举行“牵羊”的仪式,象征双方和解与结盟。
- 在这篇历史小说中,主角为了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在月下牵羊祭奠亡灵。
- 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古代农民会在春耕前进行“牵羊”祭祀活动,向神灵表示虔诚的敬意。
- 这个故事中有一个情节是主人公与敌军签订和平条约时,“牵羊”作为重要仪式之一被提及。
- 现代文学作品里有时候会用“牵羊”来表达一种庄重、古老的氛围,比如在描述古代场景或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物行为。例如:“月光如水的夜晚,他独自一人‘牵羊’至郊外祭祀先贤。”
请注意,在现代汉语中,“牵羊”的使用较为少见,上述句子主要是为了展示这种词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方式。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