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饼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贴饼子的简介:
tiē bǐng zǐ
1.玉米面或小米面做成长圆形的厚饼,贴在锅的周围烤熟。2.这样烤熟的饼子。
1.玉米面或小米面做成长圆形的厚饼,贴在锅的周围烤熟。2.这样烤熟的饼子。
- AI解释
词语“贴饼子”是源自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烹饪方式,指的是一种传统的面食制作方法。通常做法是将面粉与水调和成面团,然后揉成长条状,切成一个个小剂子;再用擀面杖擀成圆形的小薄片,在平底锅中直接贴在锅内壁上烙制而成。由于饼未离开锅面,所以称为“贴饼子”。这种饼的特点是表面呈金黄色或淡棕色,底部酥脆,上面柔软,吃起来香而不腻。
造句
- 妈妈每次周末都会做她拿手的贴饼子,那香味总是能勾起我和弟弟馋虫。
- 奶奶的手艺可真不错,做出来的贴饼子外焦里嫩,让人一尝难忘。
- 冬日里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热乎的小屋里吃着香喷喷的贴饼子,感觉特别温馨。
- 为了庆祝乔迁新居,我们特意准备了各种北方特色小吃,其中就包括色香味俱全的贴饼子。
- 尽管外面冷风呼啸,但是屋内暖意融融,大家围坐在桌子旁享受着美味的贴饼子和热乎乎的汤粥。
这些造句展示了“贴饼子”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情景,突显了这种传统面食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分词解释
贴
tiē
1 粘附,把一种东西粘在另一种东西上:~金。粘~。剪~。2 靠近,紧挨:~近。~切(密合、恰当、确切)。~心。3 添补,补助:补~。津~。倒(dào )~。~息(用期票调换现款时付出利息)。4 质押,典当。《說文•貝部》:“貼,以物為質也。”5 传统戏剧角色名:~旦(次要的旦角。简称“贴”)。6 同“ 帖 ”。7 量词,用于膏药。
饼
bǐng
1 圆形薄片或扁圆形的面制食品:~干。烧~。烙~。月~。2 像饼的东西:铁~。豆~。~银。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