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仪的拼音、解释、组词
书仪的简介:
shū yí
1.旧时士大夫私家关于书札体式﹑典礼仪注的著作,通名书仪。 2.旧时馈赠钱物所写的礼帖和封签。泛指馈赠的钱物。
1.旧时士大夫私家关于书札体式﹑典礼仪注的著作,通名书仪。 2.旧时馈赠钱物所写的礼帖和封签。泛指馈赠的钱物。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以买书为名送给老师的礼金。旧时送礼须写礼帖和封签,作为送礼的名目。后即以书仪作为餽赠财物的雅称。《警世通言.卷一一.苏知县罗衫再合》:「便吩咐门子,于库房取书仪十两,送与苏雨为程敬。」《醒世恒言.卷二九.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差人送三两书仪,就致看花之意。」
《书仪》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书写、书信或公文中的礼仪和规范。它涵盖了写信时应当遵循的各种礼节和格式,是古人对于书信交流的一种规范化指导。现代语境中,虽然具体含义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仍然与书写行为有关,不过更多地是指书写的规范性或者某种形式的文字规定。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书仪》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官府文书和私人往来书信中。它包括了从书写工具的选择、纸张的使用到墨汁的颜色选择等一系列细节。
- 内容构成:
- 文字组织结构:如何起笔收笔,句子与段落之间的过渡等。
- 用词遣辞:根据不同场合选用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 行文格式:书信或公文中段落的安排、标题及结尾语句的使用等。
- 礼仪规范:如称呼对方时应遵循的等级制度,以及如何恰当地表达敬意。
造句
- 在古代的《书仪》中,人们对于书写的态度极为严肃,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书信的意义和效果。
- 尽管现代社会通信工具多样,但撰写正式文件或书信时仍然需要遵循一定的《书仪》,以体现专业性和尊重他人。
- 《书仪》不仅指导了如何正确地书写文字,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与礼仪文化。
- 研究古代《书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沟通交流的基本原则。
- 虽然现在很少有人系统学习《书仪》,但在正式场合下保持得体的行为仍然是重要的社交技巧之一。
这些造句旨在展示“书仪”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从历史到现代,以及它在文化传承和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分词解释
书
shū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信。~札。~简。~函。3 文件:证~。说明~。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6 字体:草~。隶~。楷~。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仪
yí
1 人的外表或举动:~态。~表。威~(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举止)。2 按程序进行的礼节:~式。~仗。司~。3 礼物:贺~。谢~。4 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器。5 法制,准则:~刑。“设~立度,可以为准则”。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