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约465-约532)的拼音、解释、组词
刘勰(约465-约532)的简介:
liú xié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精通文学和佛理。曾任步兵校尉、东宫通事舍人,受昭明太子萧统赏识。萧统死后出家为僧,法名慧地。所著《文心雕龙》,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杰作。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精通文学和佛理。曾任步兵校尉、东宫通事舍人,受昭明太子萧统赏识。萧统死后出家为僧,法名慧地。所著《文心雕龙》,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杰作。
- AI解释
词语解析:刘勰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佛经翻译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文心雕龙》,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文心雕龙》的创作背景: 刘勰生活在南朝梁代,正是佛教在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时代。《文心雕龙》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其写作目的是为了总结和提高当时的文学艺术水平,并探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与原则。这部著作分为上、下两篇,共50篇,涵盖了从文体分析到创作技巧等多个方面。
作品特点: 1. 内容全面: 《文心雕龙》囊括了从先秦至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理论和实践。 2. 方法科学: 该书运用了分类、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各种文体进行了深入探讨。 3. 理论深刻: 刘勰提出了“文之为德也大矣”、“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强调文学应以表现真实情感为核心。
造句
- 刘勰的《文心雕龙》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 尽管刘勰已经去世一千多年了,但他的理论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和学习。
- 我们在写作之前可以先阅读一下刘勰的作品以获取灵感。
- 通过研读《文心雕龙》,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创作的本质。
-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了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这对当今的文学创作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