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菽的拼音、解释、组词
刍菽的简介:
chú shū
1.亦作"刍叔"。 2.即刍豆。
1.亦作"刍叔"。 2.即刍豆。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草和豆。指饲养牲畜的草料。《魏书.卷四七.卢玄传》:「卿若杀身成名,贻之竹素,何如甘彼刍菽,以辱君父乎?」宋.陈造〈车堰牛〉诗:「君看庙前牲,被绣饱刍菽。」
《刍菽》一词在古代汉语中,通常指的是喂养牲畜的食物。其中,“刍”主要指草料(尤其是青草或干草),而“菽”则是豆类作物的统称,如大豆、豌豆等,在古时是用于动物饲料的一种重要补充。
解释:
- 刍:在古代中国农业社会中,指的是用来喂养牛马等牲畜的青草或干草。
- 菽:泛指各种豆类植物,尤其是用来磨成豆粉或者直接作为动物饲料的部分。在中国传统农业中,大豆、绿豆是常见的饲用作物。
造句:
- 古代农民除了耕种粮食作物外,还会在田间地头种植一些刍菽来为家禽和牲畜提供食物。
- 在古时候的农书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土地种植刍菽的内容。
- 这些农家小院里养着很多牛羊,主人会精心准备充足的刍菽以保证它们健康成长。
- 为了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现在养殖业也开始注重饲料科学搭配,不仅仅是刍菽,还包括了其他多种营养成分的添加。
- 在古代,牧民们不仅需要种植谷物供家人食用,还要留出足够的地用来种植刍菽来确保牲畜能够得到充足的饲料。
分词解释
刍
chú
1 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秣(饲养牛马的草料)。反~。2 割草:~荛(割草称“刍”,打柴称“荛”。指割草打柴的人。后常用作向人陈述意见的谦辞)。~言(常用来谦称自己的言论)。~议(同“刍言”)。3 草把:~灵(古代送葬用的茅草扎的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