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包的拼音、解释、组词

毡包的简介:

zhān bāo
1.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古代文献中多称穹庐﹑毡帐(旃帐)。今蒙古族居住区称"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易拆装﹐便游牧。 2.兽毛编织的或用毛毡缝制的包﹐外出时用来盛放衣物。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中亚游牧民族用以居住的帐篷。以木条支撑,上覆兽皮、手织品等,顶部中央有圆形天窗,易于拆装。也称为「蒙古包」。

2. 以兽毛或毛毡编制的袋子,外出时用来盛放衣物。《金瓶梅》第八回:「只见西门庆家小厮玳安,夹著毡包,骑著马,打妇人门首过。」《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两人坐了,两个长随跟著,一个抱著毡包,一直来到河下。」

毡包》这个词汇在中文中一般指的是游牧民族用于居住的一种圆形或长形的帐篷。这种帐篷通常由毛毡制成,可以快速搭建和拆解,非常适合在草原上移动生活的人们使用。它通常是这些民族的传统居住方式之一,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提供避风遮雨的功能。

详细解释:

  • 材料:主要用羊毛或其他动物毛皮制作。
  • 结构与用途:圆形或长形的结构设计能够很好地适应游牧生活,便于拆卸和搬迁。在某些文化中,它还象征着和谐、完整的精神意义。
  • 历史背景:广泛用于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中,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记载。

造句:

  1. 每当秋风起时,草原上的各个毡包就会开始慢慢移动位置。
  2. 在蒙古国的某一个偏远地区,至今仍能看到很多保存完好的传统毡包
  3. 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他们搭建毡包的技术,都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独特理解和适应能力。
  4. 小时候我听爷爷讲过,过去的人们都是住在这样的毡包里,而现在这种生活方式已经很少见了。
  5. 毡包不仅是蒙古族的传统住宅形式,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以上是对《毡包》这一词汇的解释及五个例句。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zhān

1 用兽毛或化学纤维制成的片状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业上的垫衬材料:~子。~帽。~靴。~包(①毡制的圆顶篷帐;②毡制的包儿)。~裘。

bāo

1 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装。~饺子。2 包好了的东西:邮~。背(bèi )~。3 装东西的袋:书~。皮~。4 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括。~举(总括)。~容。~涵。~罗万象。无所不~。5 总揽,负全责:~销。~揽。6 保证:~赔。~在我身上。7 约定的,专用的:~饭。~工。8 围:~围。~剿。9 一种带馅的蒸熟的面食:~子。糖~儿。10 身体上肿起的疙瘩:脓~。11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