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绍箕裘的拼音、解释、组词
克绍箕裘的简介:
克:能够;绍:继承;箕:畚箕;裘:皮袄。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绍,继承。「克绍箕裘」比喻能继承父业。语本《礼记.学记》。后亦用「克绍箕裘」比喻能继承师业。△「箕裘废坠」
2. 《礼记.学记》记问1>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2>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3>。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注解〕 (1) 记问:背诵学问,在课堂上讲说。记问之学指没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学问。 (2) 舍:同「舍」,暂时放弃。 (3) 箕:畚箕。以竹篾或柳条编成,用以盛土的工具。
3. 《礼记》是儒家典籍的一部分,为十三经之一,内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后学所记。书中所记载的,都是上古时期的礼俗仪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和上古时代的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著时代变迁,实体的礼俗早己不合现代实用,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与理念,却仍可作为后世的参考。在《礼记.学记》中提到,古时候好的铁匠的儿子,必须先学习缝合袍裘、兽皮,做为日后学习铸冶铁器的基础;而一个制造弓箭的能手,他的儿子要先学习用竹子、柳条来编制畚箕,为学习造弓奠下根基。如此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后代子孙自然能够学会前人的技术,并发扬光大。后来「克绍箕裘」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能够继承父业,亦用于比喻能继承师业。
1. 箕,畚箕;裘,皮袄。箕裘,指父业。克绍箕裘比喻能继承父辈的事业。语本《礼记.学记》。【例】他虽偏好艺术,但为克绍箕裘,不违父志,毅然从医。
1. 箕,畚箕。裘,皮袄。箕裘,指父业。克绍箕裘比喻能继承父业。语本《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如:「他虽偏好艺术,但为克绍箕裘,不违父志,毅然从医。」
《克绍箕裘》是一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原句为“呜呼!楚虽三户可亡秦,女为谁姝?蚕为谁乳?岂非帝王之深恩,封侯之世业?何不树功扬名,劝善罚恶,以究一夫之用。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勒功宗庙,以便祭祀:此克绍箕裘者也。”这里的“克绍箕裘”意思是继承父辈的事业和成就。
具体解释如下: - 克:能够。 - 绍:继承。 - 箕裘:古代家庭传下的工具或器具。这里用来比喻祖上留下来的家业、门风或事业。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继承并发扬先人的功业,使家族的荣耀得以延续和扩大。
以下是五个使用《克绍箕裘》造句的例子:
- 他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在他的努力下,儿子也成了画坛新秀,真是克绍箕裘。
- 作为古代文人,继承并发扬古人的文学传统和精神遗产,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这正是克绍箕裘的体现。
- 这家企业历史悠久,其创始人在商业领域的成功经验如今已通过他的后代传给了新一代管理者,实现了真正的克绍箕裘。
- 他虽然年少,但已经能够接续家族企业的优良传统,在管理方面表现出色,这显示了他具有克绍箕裘的潜力。
- 在音乐领域,父亲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而儿子也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手,实现了克绍箕裘。
分词解释
kè
1 能够:~勤~俭。2 战胜,攻下:攻~。~复(战胜敌人并收回失地)。3 制伏:~服。~制。~己奉公。以柔~刚。4 严格限定:~日。~期。~扣。5 消化:~食。6 公制重量单位或质量单位:一克等于一公斤的千分之一。7 中国西藏地方的容量单位,一克青稞约二十五市斤;亦是其地积单位,播种一克种子的土地称为一克地,约合一市亩。shào
1 连续,继承:~复(继承恢复)。~述(继承)。~世(连续几世)。2 指中国浙江省绍兴市:~酒。~剧。~兴师爷(这一职务旧时大多数由绍兴人担任;后来就称刀笔吏、讼棍为“绍兴师爷”,含贬义)。jī
1 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称“簸箕”):~帚。2 簸箕形的指纹,不成圆形:斗(dǒu )~。3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