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主义的拼音、解释、组词
平均主义的简介:
píng jūn zhǔ yì
要求平均享有社会财富的思想。在旧社会是农民、小资产者的幻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不可能实现,“吃大锅饭”就是反映这种思想的社会现象,是和等价交换、按劳分配的原则相抵触的。破除平均主义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之一。
要求平均享有社会财富的思想。在旧社会是农民、小资产者的幻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不可能实现,“吃大锅饭”就是反映这种思想的社会现象,是和等价交换、按劳分配的原则相抵触的。破除平均主义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之一。
- AI解释
《平均主义》是一个政治经济学概念,主要指在社会经济分配上主张或实行人人平均的原则。这种思想通常认为,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和社会资源应该被公平地分配给所有人,以消除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现象。平均主义的核心理念在于追求经济上的绝对公平与平等,即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同样的经济权益。
详细解释
- 概念来源:平均主义的思想源远流长,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均平”观念体现在儒家的“均贫富、等贵贱”的理想社会状态上;在西方,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曾提出过类似的主张。
- 核心理念:强调在经济和社会资源分配上的绝对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财富积累和收入差距的扩大。它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相同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机会。
- 实践局限性:尽管平均主义追求的是公平与正义,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挑战。如如何定义“平均”的标准、是否应考虑个人贡献差异等都成为难题。
造句
-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落入平均主义的陷阱。
- 某些国家实行了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政策,试图通过平均分配资源来缓解贫富差距问题。
- 平均主义者认为,每个人的收入和财富应基于相同的劳动量或社会贡献来决定。
- 许多人批评平均主义会导致缺乏激励机制和个人动力不足的问题。
- 虽然平均主义的理想美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衡量“平等”却是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难题。
请注意,这些造句主要是为了说明“平均主义”的概念及其可能的应用场景,并不意味着鼓励或倡导任何形式的经济分配制度。实际的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策略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量各种因素来制定。
分词解释
平
píng
1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地。~面。~原。2 均等:~分。~行(xíng)。抱打不~。公~合理。3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列。~局。~辈。4 安定、安静:~安。~服。5 治理,镇压:~定。6 抑止(怒气):他把气~了下去。7 和好:“宋人及楚人~”。8 一般的,普通的:~民。~庸。~价。~凡。9 往常,一向:~生(a.从来;b.终身)。~素。10 汉语四声之一:~声。~仄。11 姓。12 〔~假(jiǎ )名〕日本文所用的草书字母。13 古同“评”,评议。
均
jūn
1 平,匀,引申为调和:~衡。势~力敌。平~。2 皆,都,老少~安。3 中国汉代计量单位,一均等于二千五百石。4 古同“韵”,和谐的声音。5 〔~钟〕古代乐器。6 古同“钧”,造瓦器的转轮。
义
yì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 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