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笏披袍的拼音、解释、组词

秉笏披袍的简介:

bǐng hù pī páo
秉:持;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披袍:身穿朝服。比喻作官。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手拿笏板,身披官服。指在朝为官。《孤本元明杂剧.破风诗.第二折》:「圣朝辅佐必良才,野有贤人久困埋,今朝察访当推举,秉笏披袍拜御阶。」

秉笏披袍”这个词汇虽然不是常见的成语或俗语,但它可以拆解为两个部分:“秉笏”和“披袍”。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中,“秉笏”和“披袍”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中国,这些词语通常与官员、文人形象相关联。下面我们分别解释这两个词,并尝试构建五个相关的造句。

解释

  • 秉笏:古代官吏手持的笏板,是一种用来记事或作为礼仪道具的小木板。持笏是古代官员的一种象征性行为,表示他们正经从事公务。
  • 披袍:“披”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穿着、身着,“袍”则是中国古代传统服饰之一,通常指的是长袍。在古代,穿什么样的服装常与官阶、身份有关。

造句

  1. 在那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众臣依次登上殿前的台阶,他们一个个手持笏板,身穿华丽的朝服,显得气宇轩昂。
  2. 这位年长的大臣虽然已不再担任实际职务,但每逢重要典礼还是会被请来披袍秉笏,象征性地参与仪式以示尊崇。
  3. 童话里的小王子为了模仿古代的文人形象,在自己身上披上了一件宽大的布袍,并且手里拿着一块木板当作笏板,这虽然有点滑稽但别有一番趣味。
  4. 在一次关于古代文化的研究活动中,同学们纷纷穿上古代服饰,有的手持笏板,有的身着古袍,重现了历史的风采。
  5. 为了更深刻地体验古人生活的情境,在这次的文化节上,表演者们不仅模仿了古人的言行举止,还特别注意到了细节上的讲究,如披袍秉笏等。

分词解释

bǐng

1 拿着,持:~烛。2 掌握、主持:~正。~公。3 古代容量单位,一秉合十六斛。4 姓。

1 覆盖在肩背上:~星戴月。2 穿戴:~挂。~甲。3 打开,散开:~襟。~阅。~露(发表,公布,表露)。所向~靡。4 劈开,裂开:竹竿~了。

páo

1 中式长衣:~子。长~。旗~。棉~。皮~。同~(旧时军人相称)。~泽(“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如“~~之谊”、“~~故旧”)。2 衣服的前襟:“反袂拭面,涕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