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1882-1913)的拼音、解释、组词
宋教仁(1882-1913)的简介:
sòng jiào/jiāo rén (1882-1913)
近代民主革命家。号渔父,湖南桃源人。曾与黄兴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后参加发起同盟会,主持《民报》,并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武昌起义后,参与筹建南京临时政府,任法制院院长。后又任北京政府农林总长。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任代理理事长。主张成立政党内阁,反对袁世凯专制。1913年被袁世凯派人刺死于上海。有《宋教仁集》。
近代民主革命家。号渔父,湖南桃源人。曾与黄兴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后参加发起同盟会,主持《民报》,并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武昌起义后,参与筹建南京临时政府,任法制院院长。后又任北京政府农林总长。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任代理理事长。主张成立政党内阁,反对袁世凯专制。1913年被袁世凯派人刺死于上海。有《宋教仁集》。
- AI解释
详细解释
宋教仁(1882年9月8日—1913年10月26日),字钝初、菊生,号渔父。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政治家之一,也是同盟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倡导共和政体,在辛亥革命后致力于推行责任内阁制,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宋教仁的主要贡献包括: - 倡导共和:积极参与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运动。 - 推动宪政:主张建立议会制度和实行责任内阁制,强调法治精神。 - 促进统一:在南北议和中起到关键作用,致力于全国政治的统一。 - 反袁斗争:反对袁世凯企图独裁的行为,发起了一系列旨在保护共和体制的政治运动。
造句
- 宋教仁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革命先驱之一,在民主宪政道路上留下了光辉篇章。
- 每当谈及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时,人们往往会提到宋教仁的名字。
- 宋教仁一生致力于推行共和制和责任内阁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
- 在讨论民国初期的政治斗争时,宋教仁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与袁世凯的冲突是当时政坛的一大焦点。
- 通过研究宋教仁的事迹,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分词解释
宋
sòng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2 中国朝代名:南~。~代。~词。3 响度单位,一宋约相当于人耳刚能听到的声音响度的一千倍,等于1000毫宋。4 姓。
教
jiào,jiāo
1 指导,训诲:~习。~头。~正。~师。~导。管~。请~。~学相长。因材施~。2 使,令:风能~船走。3 指“宗教”:~士。~主。~皇。~堂。4 姓。
仁
rén
1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义(①仁爱与正义;②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爱。~政。~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至义尽。一视同~(同样看待,不分厚薄)。2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儿。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