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的拼音、解释、组词

学而不思则罔的简介:

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
罔:蒙蔽。只读书不思考就会上当受骗。

  • AI解释

学而不思则罔》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只是学习而没有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知识内容而感到迷茫;反之,只是一味地思考而缺乏实际的学习,则可能陷入危险之中或无法获得新知。

详细解释

  1. :这里指获取新知、接受教育。
  2. :指思考、分析和总结。
  3. :同“惘”,迷茫,没有目标或者方向。
  4. :意为危险或疑惑不解的状态。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相互作用,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造句

  1. 小明每天埋头苦读,但不做任何思考,常常感到困惑,这真是“学而不思则罔”。
  2. 老师教导我们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勤思考,否则就像“学而不思则罔”,很难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3. 面对这个问题,我反复阅读了教材,但还是没有头绪,看来真得好好动动脑子,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学而不思则罔”啊!
  4. 在做这个项目时,小张总是先广泛搜集资料,然后认真思考每一个方案的利弊,真正做到“学而不思则罔”,他因此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5. 小李虽然勤奋好学,但是缺乏深度思考的习惯,导致他对很多问题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这真是“学而不思则罔”啊。

分词解释

xué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

ér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从……到……):从上而下。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sī,sāi

1 想,考虑,动脑筋:~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忖。~索。~维。沉~。寻~。见异~迁。2 想念,挂念:~念。~恋。相~。3 想法:~绪。~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4 姓。

1 模范:以身作~。2 规程,制度:规~。总~。原~。细~。3 效法:~先烈之言行。4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5 表示转折,却:今~不然。6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7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参加的人数多。8 与“做”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甚(做什么)。9 量词,指成文的条数:新闻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