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经的拼音、解释、组词

书经的简介:

shū jīng
1.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 2.抄写佛经。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书名。相传由孔子所授,记三代以上的典谟训诰。原本百篇,亡于秦火,其后有今文、古文二种。今文尚书系汉初伏生口授于鼌错,凡二十九篇;古文尚书系汉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在壁中所得的竹简尚书,科斗文,共四十六卷。汉孔安国曾献古文尚书于武帝,而未得立于学官,后遂亡失;至东晋时,梅赜所献之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其中二十五篇宋以来即疑其伪,然自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即用梅本,至今仍为一般所诵习。也称为「尚书」。

书经》,即《尚书》,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亦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其内容主要记载了上古至春秋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君臣对话和政治法令等,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字资料之一。在古代,“书”通常指的就是史书或档案文件,《尚书》的名字由此而来。

《尚书》分为“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后者包括伪作的部分,在历史上引发了多次争议。尽管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带有一定程度的虚构色彩,但其仍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政治的重要资料。

以下是五个使用《书经》中部分内容或词汇的造句:

  1. 他翻阅着那本泛黄的古籍,仿佛穿越了时空,听到了先贤在《尚书》中的教诲:“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2. 古人云:民为邦本。此言出自《书经》,强调了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3. 那些官员们引用《尚书》中的话来强调廉政的重要性:“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4. 战国时期的谋士们常常引用《尚书》中的经典语句,以说服君王采纳其策略。“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便是其中一句。

  5.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一位学者提出了他的见解:“‘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于九畴’这句话不仅展现了上古帝王的威严,同时也揭示了权力的不可滥用。”

请注意,《尚书》中的许多语言都带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色彩,在现代使用时可能需要适当调整语境以更好地与现代汉语接轨。

分词解释

shū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信。~札。~简。~函。3 文件:证~。说明~。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6 字体:草~。隶~。楷~。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jīng

1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纱。~线。~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2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3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4 治理,管理:~理。~营。~商。~济。~纪。~天纬地。5 通过:~过。~历。~验。~手。~办。~年累月。~久不息。6 禁受:~受。~风雨,见世面。7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常。~费。荒诞不~。8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脉。~络。9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曾~。10 缢死,上吊:自~。11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血。12 古同“ 京 ”,数目。1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