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有余罪的拼音、解释、组词

死有余罪的简介:

sǐ yǒu yú zuì
犹死有余辜。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死有余辜」。见「死有余辜」条。

2. 此处所列为「死有余辜」之典源,提供参考。 《汉书.卷五一.贾邹枚路传.路温舒》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敺,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1>当之成,虽咎繇2>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3>。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媮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 〔注解〕 (1) 奏:古代臣下向皇帝上书或进言。 (2) 咎繇:音ㄍㄠ |ㄠˊ,相传为舜之臣,掌刑狱之事,善听狱讼。亦作「皋陶」、「咎陶」。   (3) 辜:罪、过错。

3. 此处所列为「死有余辜」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汉代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为人勤学不倦。汉宣帝刚即位不久,任职狱官的路温舒就上书建议宣帝开仁德之心,减缓犯人的刑期。他认为天下至今不能太平,是因为狱官执法过于严苛,而秦朝之所以会灭亡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和古代狱官相比,现今狱官太过草率不人道,因为他们一方面害怕执法有过失受到处分,一方面为了顺利结案,于是对捉到的疑犯行刑逼供,受不了刑求的疑犯只得勉强认罪。以这种不当手法取得的供词,即使最后是由咎繇来断案,也会认为人犯实在罪恶深重,连死都不足以抵罪。因此,他期望宣帝能够听取各方谏言,废除严苛的刑罚,让天下回归太平。「死有余辜」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于形容罪恶深重,死都不足以抵罪。

1. 罪大恶极,虽死也难以抵罪。《汉书.卷七一.平当传》:「吾居大位,已负素餐之责矣;起受侯印,还卧而死,死有余罪。」《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臣待罪外镇,不能宣国威灵,到车驾蒙尘,生灵涂炭,死有余罪。」也作「死有余僇」、「死有余辜」。

词语“死有余罪”并非一个常见词汇,其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即使在临终或已经死亡的情况下,仍被认为犯有过剩的罪行。这个说法更多地出现在古代典籍或者文学作品中,用以形容某一人的罪行之深重以至于连死都不能将其洗净。它表达了一种极端的道德评判立场,在实际应用中较少使用。

解释

  • 字面意义:在临终或已故的情况下,仍然认为某人所犯下的罪行过多。
  • 引申意义:形容一个人犯下的罪过极其重大,即便其已经死亡也无法完全抵消这些罪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造句

  1. 在那个时代,“死有余罪”常常被用来指责那些被认为是极度邪恶或罪孽深重的人。
  2. 尽管他最终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人们对他却始终认为“死有余罪”,无法完全释怀其过去的恶行。
  3. 这个案例中的犯罪分子即便被判处死刑,仍然被认为“死有余罪”。
  4. 由于社会对他的误解和极端态度,他即便离世也未能摆脱“死有余罪”的评价。
  5. 在历史的长河中,“死有余罪”往往用来形容那些犯下滔天大罪却难以洗刷的人。

请注意,这些造句中的情境并非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描述,而是基于词语含义进行的虚构场景构建。在现代语言使用中,这种表述方式较少见,更多用于文学创作或者历史分析类文本中,以表达强烈的道德评判立场。

分词解释

1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亡。~讯。~刑。~囚。~棋。~地。生离~别。~有余辜。2 不顾生命:~志(牺牲生命的决心)。~士(敢死的武士)。~战。3 固执,坚持到底:~心塌地。~卖力气。4 无知觉:睡得~。5 不活动,不灵活:~结。~理。~板。6 不通达:~胡同。~路一条。7 过时,失去作用:~文字。8 极,甚:乐~人。

yǒu,yòu

1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2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3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5 表示大、多:~学问。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7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1 文言代词,我:“~将老”。2 剩下来的,多出来的:剩~。~粮。~兴。~悸。~孽。节~。~生。~荫(指前人的遗泽,遗留的庇荫)。~勇可贾(gǔ)(还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来)。3 十、百、千等整数或名数后的零数:十~人。4 后:“劳动之~,欢歌笑语。”5 农历四月的别称。6 姓。

zuì

1 犯法的行为:犯~。~人。认~。有~。~恶。~名。~魁。~行。~证。~责。~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不容诛。2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愆。~尤(“尤”,过失,罪过)。归~于人。3 刑罚:判~。畏~。待~。请~。4 苦难,痛苦:受~。